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作家集体跨行拿起画笔 是承接人文传统 还是艺术门槛太低?(节选)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06-23第12版 作者:陈小庚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6-23 阅读量:

核心提示:

近日,声称学画不到3个月的女作家盛可以在微博上办起了个人画展,大小为一平尺左右的小画儿,售价为每幅5000元,据说还将出版画册。而2010年才拿起画笔的传记作家陈文,也在上月底于广州举行了一场“读画会”,向观众展示了他创作的一批书画作品。

近些年,不少作家、诗人都开始操起画笔,跨行写字作画,不仅人数越来越多,涉及领域也越发多元化:贾平凹的墨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其书画作品备受收藏者的青睐;莫言的左手书法,被传为文坛趣闻,他的一封信札及两部书法作品,在去年年底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以总价11.73万元顺利拍出;诗人赵丽华疯狂爱上绘画,已创作了数百幅绘画作品,还计划举办巡回画展,今年4月,她在微博公开叫价拍卖画作,作品《大海》最终以8万元成交。

不仅如此,不少明星也偶尔来“参一脚”,例如去年6月“神九”升空之际,著名主持人倪萍就曾作画《飞天仙女》,表达对“飞天神女”刘洋的赞美与祝福;另一位名嘴王小丫的绘画习作《墨竹图》,本是央视广告竞标会的礼品,却传出“4800万天价被人买走”的消息……

无论跨界创作被解读为单纯的怡情养性也罢,变相谋利也好,评论界的争议和质疑似乎并不能阻挡跨界作者跃跃欲试的心情。尽管谤誉参半,这些跨界书画创作带来的社会反响却不容小觑。令人疑惑的是:究竟是如今的书画市场太过庞大、吃香,连作家、诗人甚至明星都忍不住要分一杯羹,还是书画门槛太低,跨界没有障碍,引人跃跃欲试?这股“跨界书画潮流”到底是人文传统复兴的信号,还是一场以艺术情趣为幌子的名利游戏?跨界艺术的下一站将走向何方?

■ 专访

谢有顺:跨界书画作者强项在创意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

南方日报:您之前有没有关注过王小丫、倪萍以及赵丽华等人的画作?根据您的观察,跨界作家的作品,从整体来看是否存在一些共性?与专业的艺术家相比,他们的画作有哪些特色?

谢有顺:这些人还有他们的作品我关注得很少。大家都画着玩吧,怡情之作,也不必太当真。跨界作者往往不以专业素养见长,他们写字作画主要凭一种个人感觉,心中无规范,想遵守也无从谈起,自然也就不受传统的约束。就专业根基而言,他们当然是有明显局限的,但他们也有强项,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创意,往往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南方日报:有评论家认为,在当今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您认同吗?

谢有顺:我们当然可以说现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人画,时代语境不同了,连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都很少了,但我想,文人情怀还是有的,而有文人情怀的画还是有价值的。你当然可以否定这种创作,艺术本来就是私见。跨界画家当中也有高下之别,专业画家当中画得差、画得俗的人也多得是,他们也不必有优越感。艺术是综合的表现,不是单靠笔法、构图就可传世的。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是刘醒龙给我讲的。有一次,国内一家专业书法杂志的主编及编辑在一起讨论,是张海的字好还是贾平凹的字好。他们当然觉得张海的字有功底,但另外一个人问大家:假如现在面前有两幅字,一幅是张海的,一幅是贾平凹的,你们愿意选谁的收藏?从主编到编辑,大家几乎异口同声都是选贾平凹。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南方日报:贾平凹说过,他学书法只用眼而鲜动笔,不喜欢临摹,只是读得多,慢慢积累,但是这样学来的字却能够比写小说更能卖出大价钱。你觉得这是跨界作家普遍存在的心理吗?在您看来,这些跨界书画家,他们放在首位的是受众的喜好,还是自我价值的表达?

谢有顺:艺术有相通性,诗、书、画在古代本就是一体的。很多人跨界都是出于兴趣吧,但市场和受众也不是你想讨好就讨好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还是要有艺术的新意和个人的发现,无论作者是谁。我个人是比较看好这种跨界创作的倾向的,我觉得像陈文、盛可以的画,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是很多专业画家所没有的,我相信他们的受众会越来越多。

杨小彦:“炒作”名人效应无助于文化传承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现在书画界流行的跨界创作这一现象的呢?

杨小彦:基本上可以说,有相当多的作者主要目的是在混钱,若是没有市场需求,有些人可能根本不会选择去写字作画,正是有了浮躁大众,才会有如今文人、明星字画走俏的现象。我当然也不是否定所有跨界书画家的作品,只是强调一点,跨界作画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跨界书画家对于创作保持认真和虔诚的态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对他们作画这个行为也是十分鼓励的,比如以前戏曲演员新凤霞,她就曾特地拜师学艺,学习画画。

但是,现在有很多跨界作家、名人,把画画这个东西看得太过简单,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因为文人画不用画得太像,就自己倒腾、胡闹,搞两下就自以为很专业,拿出来混点钱,就好比晚明时期的“伪文”,我对这种作画的随意、潦草态度是坚决反对的。我认识不少跨界书画家,他们真的把书画当做一门学问,非常重视,我对这种真挚的态度是很欣赏的,但若是抱着“混”的心态,打着画画的幌子钻营谋利,我是坚决反对的。

南方日报:这些业余作者的“入侵”,是否能对传统书画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小彦:不能够说跨界书画家的作品,一定能够带动专业书画界的发展,因为真正欣赏和有心学习书画的人,一般是不会通过跨界书画家的创作来了解书画艺术的。反而是一些不了解专业字画的大众,是经由对这些作家、明星的关注,进而慢慢地开始关注到他们的画作,但是这种关注包含附庸风雅的成分,他们其实根本不懂美术、不懂书法、不懂艺术。

文化传承是非常神圣的一个事情,并不能通过通俗文化领域内的一时炒作就能达到传承广大的目的。我也不认同那种所谓非专业作者没有受到传统约束和限制,更能表现个人内心诉求的看法。我认为,没有约束和限制无非指的是一种创作的自由,但是这种艺术创作的自由是难以定义的,如果面对一件作品,你没有办法去衡量它到底有没有受制于传统,同样也很难判断它是否诚实地忠于创作者的内心真情实感、对生活的哲思,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成立的,这种评价对于非专业的大众来说,或许是有用的并且是动听的,但是从专业美术批评的角度上来看,则是不足取的。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