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有人成为政治家,当了大官,不管做得好坏,都与大学教育基本无关,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大学硬要认领这份光荣,还想总结经验,然后依样画葫芦,制造出众多高官来,我以为是自作多情。更重要的是,此举扭曲了大学精神。”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能出大官很好,能出巨贾也不错,但最理想的,还是培养出众多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大写的‘人’。”
——北大教授陈平原
本报讯 中山大学昨日举行毕业典礼。中大校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致辞中不说祝福不言励志,而是借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鼓励中大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因为在他看来大学不是“官僚养成所”,整个社会被官场逻辑所笼罩,绝非佳音。
当大官不见得能成大事
陈平原昨天在发言开头便说:“有比官大的,体现在校庆时之按职位高低排列校友;有比钱多的,宣称毕业十年没有四千万别说是我的学生。弄得我们这些既非高官、也未暴富的校友们灰头土脸的,整天觉得对不起母校,也对不起这‘伟大的时代’。”
1923年12月,孙中山在中大的怀士堂发表演说,鼓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在陈平原看来,孙中山所说的“大事”,乃利国利民,惊天动地,属于今人眼中的“正能量”,而不是折腾得全国人民死去活来的“好大喜功”,或日常口语中的“兄弟你可摊上大事了”。
他依照中山先生的思路,略作延伸:“第一,不做‘大官’的,也可以做成‘大事’;第二,当了‘大官’的,不见得就能成就‘大事’;第三,本校对于毕业生的期待,将做成‘大事’看得比当上‘大官’还重要。”
“像中大、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确实应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心”。但有人会在日后的发展成为大官又该怎样评价?在陈平原看来,这也不是大学的功劳。“日后有人成为政治家,当了大官,不管做得好坏,都与大学教育基本无关,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大学硬要认领这份光荣,还想总结经验,然后依样画葫芦,制造出众多高官来,我以为是自作多情。更重要的是,此举扭曲了大学精神。”
“碌碌有为”值得喝彩
如今报考公务员成了很多大学生求职的首选,陈平原也有自己的看法。“大学不是‘官僚养成所’。因为整个社会被官场逻辑所笼罩,绝非佳音。”他说,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能出大官很好,能出巨贾也不错,但最理想的,还是培养出众多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大写的“人”。“若都折合成科级、处级、厅级、部级、部级以上,以官帽大小定高低,这社会必定停滞不前,甚至可以说是‘狂澜既倒’”。
陈平原注意到一个细节,中大领导在介绍嘉宾时,把没有行政级别的学者放在前面,“学校优先介绍学者,实际上是想传达一种‘尊重学问’的信念”。他还拿自己开涮,“这么多年,走遍大江南北诸多名校,发现部分学校介绍来宾时,一般都按官职大小从上往下,像我这样没有行政级别的教授,要不属于‘在场的还有某某某’,要不就是‘因时间关系恕不一一列举’。我虽反感此不成文的规矩,却也熟视无睹,且佩服主办单位调查精细,从不出错。反而是在中大,被校长、书记重点介绍时,有点不太适应,赶紧挺直腰杆,打起精神,免得贻笑大方。事后想想,中大之尊重学者,或者真的是渊源有自。”
他鼓励即将走出中大校门的毕业生:“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像我一样,‘碌碌’而‘有为’,只是无心或无望于仕途。若真的这样,请记得,只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做精、做透、做到登峰造极,管他是什么级别,母校都会欢迎你,替你骄傲,为你喝彩。因为,这是一所把‘做大事’看得比‘做大官’还重要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