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博雅让我们“慢下来”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6-24第A17版 作者:徐静 何瑞琪 徐一斐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6-24 阅读量:

昨日上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举办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至此,这所“试水”通识教育改革的年轻学院向社会交出了第一份答卷。32位毕业生中仅2人选择求职工作,其他学生选择不同途径进行深造。

昨日,中山大学为学生们拍集体毕业照,除了穿学士袍,就是近年大热的民国风。博雅学院则显得与众不同,男生蓝衣黑裤,女生白衣绿裙,素雅色彩配上麻质衣料很是简单。学生们说,这是他们的院服,当初设计得古朴些,回归到传统中去。

教师:“慢下来 多读书”

昨日上午的毕业典礼热烈而活泼。副院长程美宝说,这个年轻的学院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雇主可能会说,我们不打算要“博雅”专业的学生;其他院系老师会说,专业知识贫乏很难攻博;家长说,到底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什么人?这时,台下学生一片笑声。泼过“冷水”后,她说道,博雅是让大家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我们这批学生共同点就是‘够慢’”,程美宝说,学院设立了占用不少课时的拉丁文、希腊文等课程,为的是对古典学高山仰止,再步步攀登,让同学们慢下来、多读书。

典礼最后,院长甘阳作“压轴”讲话。他说,拉丁文、希腊文让同学们学得很辛苦,毕业后也可能用不上,但这是人文教育的基础。

学生:博雅教我认识自己

毕业典礼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毕业生代表发言。09级本科毕业生颜荻谈到自己的改变,特别是心性和知性上的改变,不停追问真实的自己。博雅给她真正的馈赠,就是变得坚定。

10级本科生宋柏说,这一级毕业生创造的博雅传统,他们来接续。2010年9月开始,博雅设置“莎士比亚与美国宪法”课程为本科四年级必修。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和交流,这已经成为博雅学院的传统。

生活在博雅:重视经典的通识教育

在四年的通识教育中,博雅学院学生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修读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文理科的学生发现,他们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上课很少教材,一般都是老师列出书单,学生自行购买阅读。读研方向上的选择比较多样,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中文、历史、哲学、法学等专业继续深造。

每人参加社团不能超过两个

博雅学院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要求每个学生参加社团不能超过两个。参加社团或获奖等一律不给加分,评各种奖时除了成绩以外,其他因素一律不考虑。

“下乡”认识农村读懂中国

从2011年开始,博雅学院的第三个学期开始“下乡”,就是让这些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体会农村的生活。在院长甘阳看来,到农村去也许能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09级学生程功回忆起,他们曾熬过2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在辗转多个小时,才到了北京市海淀区西北的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10级的张飔旸说,20多天的暑假调研,每天忙于各种记录,写下3本厚厚的笔记。

众人说博雅: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家瑞:

有人曾问我,博雅的学生如何就业?我想,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怎么会无法在这个社会中找到工作呢?

博雅学院院长甘阳:

09级同学的努力让博雅成为可能。过去四年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失落、失望甚至绝望,博雅教育实际上听起来很美好,但实践中困难很多。

我们的古典课程听起来很华丽,但学起来很枯燥。之所以这么做,博雅学院的目的首要不是培养专家,而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博雅学院副院长程美宝:

我们绝大部分的老师都很年轻,只是因为我跟甘阳老师的存在,才把院内教工的平均年龄拔高。学生是每年更新的,但教师队伍会逐渐老化,如何保持学院历久常新,是我们最大的挑战。让老师们也“博雅”,让我们慢下来,多读书,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家长沈鸿波:

我几次走进博雅,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变化。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显而易见。知识的触觉、纵观古今,横跨中外,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