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山大学报】体验历史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报(新)第295期2013-06-09第1版 作者:周霖 吴立坚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6-19 阅读量:

“口述史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对历史的感觉。你会发现原来历史不只是在书本上的,而且还是你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真正进入一个村子,看到那些祠堂、寺庙、碑刻,可以感受到原来过去的印记是在上面的。”

——美国“唐德刚教授奖学基金”优胜论文奖获得者历史系2007级历史系学生 蔡湘銮

学生在湖南桂东开展口述历史访谈

改革之声

“多年来,本系一直在探讨,如何在遵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更有成效、更有特色地开展历史学本科教学。我们注重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引领学生走向学术前沿。同时,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既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以系统训练学生解读文献、尝试进行学术研究实践的能力;更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书斋,走向历史现场,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激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体验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境界,品味丰富的社会历史细节,养成深入的洞察力,宽广的视野和走向社会的能力。”

—— 历史学系主任吴义雄教授

中大历史系办公楼永芳堂坐落在中区草坪旁。楼前绿草茵茵,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楼是孙中山纪念馆,安静地矗立着中山先生的塑像。楼里楼外,都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之感。

成立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曾在这里任教,奠定了该系深厚的学术根基与优良教学传统。顾颉刚、梁方仲等名家都倡导立足于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田野考察,在历史系成立了语言历史研究所,广泛收集歌谣,族谱等材料。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数十年奔波于神州大地进行实地调查考核。如《五帝本纪》云:“余尝西至空桐,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道:“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但长期以来,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历史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妨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历史系在继承优良教学传统基础上,推行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历史学本科教学体系改革,通过设置实践性教学系列课程,将课堂训练、实地教学、田野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质性地优化了本科课程体系。

课堂训练:发现文献里的史实真相

“有一次用了《富弼墓志铭》,当时只能找到四库本,有六千多字,要做校勘和笺注,只给了他们两周时间。学生受不了直呼‘造反’,但后来还是坚持下来了。”

——曹家齐教授

历史系2009级本科生李晴的论文最近获得了美国“唐德刚教授奖学基金”优胜论文奖,提到文献研读课,她仍然记忆犹新:“每两个星期交一次作业,动辄一两万字,竖排繁体抄写,还要加标点、注释,压力好大!但是,对史学基本功力的训练非常有用。”

从大一开始,历史系便设置了与通史系列课程配套的历史文献研读课程,指导学生运用史源学、考据学和现代文本阐释学的方法阅读分析中外历史文献,培养和训练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功,弥补一般课堂教学之不足。

“古代文献研读课的任务重,难度大,但值得开展下去。授课老师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文献,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方志、墓志铭等。”负责古代史部分的曹家齐老师坚定地说,“这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史料形式和体裁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选读文献尽可能是没有点校过,先让学生校勘,然后进行断句,再对其中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进行笺注,最后还要对文献的内容作出解读和阐释。”如此大的作业量,被要求在两个星期内完成,如果迟交或不交,整个学期便没有成绩。如此重压,让学生“苦不堪言”,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这样一番严格训练,史学基本功扎实了许多。

近代史部分选择的文献偏重于培养学生一种历史“现场感”的考虑。授课的何文平老师告诉学生:“不是就文献读文献,而是把所读文献涉及的关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东西都要一起思考。”他以一个地方士绅在鸦片战争中写的日记为例,强调“在研读时便会注意在大战争背景下具体的人处于什么状态,对战争的观感、心态,以及相关的制度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文献的价值。”

除此之外,还开设了英文文献研读课程。这门课开在本科一、二年级,跟《世界通史》课程相结合,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老师用英文授课,学生一方面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要求英文功底要好。老师挑选具有学术含量的文章编成教材和讲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明白英文学术论文的语言和写法,学会使用英文学术语言去表达观点。” 负责这门课的江滢河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学习用国际学术语言,尝试写短篇英文学术文章。如今,江老师作为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即将赴美国访学一年,他笑道:“这一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搜集相关的学术资料,以便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

实地教学:实地观察历史如何叙述

开展实地教学是中大历史系的教学特色之一。在学生经过较好的历史学专业理论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之后,老师带着较为明确的研究问题,在特定的区域指导学生了解、观察历史场景,结合文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历史系的老师看来,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都是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因此,老师们往往挑一个周末的时间,带学生去一个故居,或一个遗址,了解当地的人是如何叙述相关历史的,了解历史名人的出生环境与社会背景,增加对历史知识感性的认识。在虎门炮台,老师现场讲解炮台的设置;在孙中山故居,同学们目睹了中山先生当年生活的环境概貌;在黄埔军校,老师带同学们想象那段充满理想的岁月。同学们纷纷感慨,真正实地走一走,与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感受的确有天壤之别。李晴同学就对她在大二上过的“文物学概论”课程记忆犹新:“老师组织我们从珠海到广州参观省博物馆,结合博物馆文物,与课程内容联系讲解,给我们印象深刻。”

田野实践:去田野体验鲜活的历史

利用夏季短学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历史学系本科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每年六七月份,历史学系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兵分数路”,进入本系建立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田野考察点开展实践教学,阅读事先编写好的文献读本,寻找各种官方及民间文献,开展口述历史访谈,并将其置于具体历史场景中解读、辨识,进而发现问题,展开讨论。

队伍一:近代地方社会文化口述史实践

“我们的口述史实践与那种会客厅采访式的口述历史不太一样,他们更主要的是用历史事件经历者口中的细节去完善对以前的认知。这种方式不太适合初学者,我们就把它改成田野实践教学的形式,启发学生去发现历史的问题,敏感捕捉到历史的信息,进而尝试去解决问题。”

——何文平教授

由赵立彬老师和何文平老师带队的口述史实践团队,多年来分别前往珠海平沙、湖南汝城、桂东、宜章等地。这样的口述史实践,主要是通过找到访谈对象,收集受访者讲述的那些个人故事或生活经历,作为素材,捕捉到重要的历史信息,把每个人的“个案”放在历史的场景去,重建出一个个“故事”,加深对一些宏观历史的理解。

这门课的目的是将重点引导到口述史上,授课的赵老师介绍道,“并不是说文献不重要,但假如先看了太多的文献,会先入为主,在采访的时候便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受访者往这方面去回答,这些受访者如果不太明白意思,就会琢磨之后回答出采访者想要的答案,反而不是最真实和本质的东西。”

刚去的时候,老师们会鼓励学生漫无目的地走,晚上进行讨论。第二天,找到当地的文史工作者与学生座谈,目的不是由他们引导,而是进行批判思考。通过他们的讲述,学生可以了解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同时又发现一些问题。

接下来,老师们会根据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选择几个点,带领学生去做深入调查,采访当地生活的居民,收集本地人的历史记忆。获取信息之后晚上讨论碰撞,老师也参与其中。经过连续数天摸索,学生开始慢慢明白其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一天专门到当地档案馆查阅资料,“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历史档案,觉得资料里的故事跟自己采访的有很多相似,历史场景就会慢慢清晰化。”何老师如是说。

队伍二:历史人类学实践

“在历史现场解读文献的方法,不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而是有自己的根基,这是最难得的地方。”

——温春来教授

历史学系本科生开展的历史人类学实践课,植根于本系深厚的学术传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历史学系陈春声、刘志伟等学者沿着梁方仲教授开创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传统,通过与海内外一批历史学者、人类学者的积极交流,形成了一个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影响的被称为“华南学派”的学术共同体,教育部因此在中大设置了富有学科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华南学派”方法论的核心是“在田野解读文献”,并以坚持了多年的“田野工作坊”的研究形式而闻名。从2003年开始,中山大学联合几所大陆及香港的学术机构,举办“历史人类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按照“田野工作坊”的思路,培训海内外有兴趣的青年学者,指导他们在田野里解读文献、观察仪式、搜集口碑资料、体验乡民生活,考察社会的组织、延续方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在此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近几年又把这些经验搬到本科生的教学中来。

另外,历史人类学实践课还建立在与地方良好合作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在南海西樵的教学基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山大学与南海区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山——南海西樵山共建了岭南文化研究院,并帮助西樵全面发掘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编撰多达300种左右书籍的大型丛书——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除此而外,带队的吴滔老师特别提到,“课程组还分别在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乐昌县建立了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工作站,两地地处楚粤孔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颇丰,均是抗战时期中大的临时办学地,与本校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而实践基地的建立和本科教学活动的展开,则被当地政府誉为与中山大学的“第二次结缘”。

“在历史现场解读文献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前沿的,这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并且还可以拿去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一同带队的温春来老师信心满满地说。老师将学生带到乡村去,把这个乡村的族谱、碑刻、契约等搜集起来并与正史、方志等传统文献对照,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将不同种类的文献与各种仪式、口碑资料、建筑布局、自然环境等整合起来,整理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历史”。吴滔老师也认为,这样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乡间民间搜集资料和解读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真切感受“在历史现场”。

队伍三:侨乡和华侨农场实践

“对学生锻炼最大的,恰恰是如何与陌生人迅速打开话题,去了解他们,书写他们。”

——袁丁教授

与前两支队伍不同,第三支队伍的研究对象是华侨。他们更强调一个动态的、跨国的联系。指导这支队伍的袁丁老师介绍道,他们研究的这批华侨,当年从中国移民到越南,后来遇到当地“排华”风潮,又回到中国来,回到国内之后又有相当大的部分移民到别的国家去,处于不断的迁徙当中,属于跨国的移民。也有的在回国之后在国内迁居。在袁老师看来,他们对于当地社会生活的适应,包括对当地社会的国家认同、地域认同、族群认同、语言认同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支队伍也重视口述史的运用。这些侨民很少有碑刻、族谱这些东西留存下来,因此更偏向口述其经历。这支队伍的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入户,或直接随机找到人进行采访,更多地了解一些底层的人群。

“这样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这几年碰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华侨农场的改造问题以及中国政府对于归侨的安置和处理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就是要了解归侨的生活状况,而我们的实践教学成果把越南归侨的生活真实状况呈现给他们,相关政府部门对此非常感兴趣。”袁丁老师自豪地说。

未来的第四支队伍:乡土考古学、社区博物馆和村庄史

“未来希望通过实地教学,发现乡村历史档案和遗迹,开展乡土考古学,设计乡土史陈列和布展,建设社区博物馆,甄别关键讲述人,采取协作的方式帮助住民写作村庄史等,引导学生接触和发现乡土中国,鼓励他们采取和住民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们表达自身的乡土认知。”

——徐坚教授

历史学系的徐坚老师希望沿着既往方针进一步发展,计划组织第四支队伍。徐老师的专业方向是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近年也曾经主持濒危遗产保护的研究项目。他介绍道:“此类公共考古学和历史学适合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体系之中,而且从形式上讲,最好是基于真实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而不是局限在课堂宣讲上。这个想法得到系里的支持,因此也就申请纳入到小学期田野教学实践中。”徐坚老师表示,这是一种建构相对于国家记忆的乡土记忆的活动。在小学期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选择样本村落,师生共同参与和研究的方式;同时,也鼓励学生们在小学期之后继续发掘新的聚落,参与到当地的乡土记忆建设之中。

结语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改革几乎是历史学系老师“全员参与”,最近历史学系也申请了相关课题项目,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将改革深入下去。在采访过程中,经常能感受到各位老师对于实践教学的一份热情,而学生们更是对老师的认真负责肯定有加,也纷纷感慨在此过程中受益良多。历史现场感最直观的表现是对历史场景的复原、对空间特征的认知,最高妙的还在于对场景中各种关系人的心态、立场、情感的把握和分析,而这一群秉持“复原历史”的执着精神去做研究的老师和学生们,就是在尽最大努力去“回到历史现场”,以求达到“了解之同情”的史学境界。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仍然是优良传统的追随者。

编论

教学改革 托起中大梦

人才培养是大学四大使命的第一使命,教学是“人心向学”的第一指向。中大人在追逐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中有一个基本共识:“没有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郑德涛书记指出:“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性标志”;许宁生校长强调,要让中大学子的“本科学位金灿灿沉甸甸”,全面提升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

中山大学历来重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新阶段,学校倡导“人心向学”的理念,各院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在保留优良教学传统基础上,努力探索本科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山医学院在坚守“三基三严”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开展了“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实践,斩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三连冠”;理工学院以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契机,紧扣“个性化、国际化、创新性”培养思路构建物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院博士生翁致力在本科生阶段即参与了由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国际项目AMS实验组,最近,丁肇中教授专门致函许宁生校长盛赞翁致力同学的科研能力和对AMS数据分析的贡献;法学院开展了“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的教学实践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其学生代表队刚刚参加2013年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国际决赛并夺得冠军;中文系坚守“百篇作文”训练长达27年,并适时调整,自我完善,不断超越,使之成为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的一场从文字到情感再到思想上的“越狱”;哲学系实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国际评估,学生培养质量在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受到高度评价;岭南学院发布了《岭南本科教育改革报告》,秉承“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力求“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在中大这一片百花齐放的教学改革园地里,历史学系的实践教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历史学本科教学体系改革,最大的特点在于突破了原有课堂灌输的“单向化”教学模式,不论是文献研读、田野考察还是口述历史访谈,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讨论,寻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沟通,在形式上本身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而离开书本与讲义,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通过观察,捕捉历史信息,发现问题,必然要充分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在激活知识的同时,也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运用知识。据亲身经历此种实践教学的同学们反映,下田野最大的挑战在于无时无处不在的讨论,老师有时会突然发问,同行者经常会“争执”起来,这些都需要用所学知识去应对,因此,不少同学是背着书本下去的。一旦历史书本、历史场景和历史口述者结合起来,置身其中的学生体悟到的历史,就不只是一堆黄纸古字,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如此亲近,如此鲜活。“体验历史”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让学生得以开阔视野和提高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其养成关切社会和生活的情怀,探索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放眼中大,院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只要我们坚持“注重创新,彰显特色,提升质量”的思路,以是否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关怀和领袖气质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精英作为检验标准,不断推进和完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托起中大梦。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