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震后一个多月,紧急救援的队伍已经渐渐撤离震区,芦山县城迎宾大道上,之前热闹非常的各色旗号、各路人马现在只剩下了华夏公益等屈指可数的几家社会组织仍在坚守,原本在路口帐篷下办公的芦山县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也已经搬进了芦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大楼。
受灾群众大部分仍然住在帐篷里,期盼着早日搬入过渡安置房。震后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对地方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这次地震中所成立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被誉为官方与民间救灾合作的一个创举。地震发生后,随着大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入震区参与抗震救灾,如何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成为了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学者的建议下,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了社会管理服务组,并进一步成立了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
4月28日,社会管理服务组在芦山建立首个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此后,雅安7个受灾区县相继建立县级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极重受灾乡镇则设立了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站。5月12日,雅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建立,则标志着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全面建立,被戏称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在灾区也有了一个“家”。
这个抗震救灾指挥部社会管理服务组是由民政部门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组成的。由于震后工作紧张人手不足,县一级群团组织本身编制有限(芦山县团委只有六个编制),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系统借调了不少工作人员进入震区。事实上,大量的工作都是由这一批共青团系统从成都、乐山、绵阳等各地所抽调的基层共青团工作人员完成的。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有着事业编制,可能对于各类社会组织、对于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好这份工作。
他们身穿着“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的蓝底白字T恤,无异于普通的志愿者,为进入灾区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登记注册,开发证明、派遣单,搜集、汇总、分发信息,协调人员、物资,为抗震救灾做了大量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各类民间公益组织的接洽、沟通,对于基层群团组织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民间公益组织为基层的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带来了新的理念,诸多群团组织所共建的这一服务体系也不是体制内的、计划式的管理。这一服务体系在统筹信息、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随着震区由紧急救援阶段逐渐转入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服务中心也在适时调整,转变职能。紧急救援时期从外地各个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也终究要回到他们原先的工作岗位上去,服务中心中心的工作也需要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
中国的民间公益慈善事业是从计划公益慈善体制中生长起来的,这一生长过程到了一定阶段,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也将“倒逼”计划公益慈善。
中国传统的共青团、工会等各类群团组织一般被认为是体制内的、计划的,但全民公益无法忽视传统的共青团等“体制内”群团组织这一股强大的力量。而雅安地震抗震救灾中依托体制内群团组织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的成功运行证明了这一种合作是可行的,体制内群团组织也必将走向转型之路。
(作者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