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鼓响,它提醒人们:端午节又到了。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过去还可称之为“重五”、“重午”、“端五”。端,始也。端阳,指的是阳气来临、盛夏即将开始的意思。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古人有各种说法。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有说是纪念汉代孝女曹娥的;有说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人们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的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有人甚至称五月五日为诗人节。其实,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并无关系,《礼记》中早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的记载,屈原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可见在他之前,已经有了端午习俗了。
以我看,初民重视端午节,与春夏之交气温渐热、病菌滋长、蛇虫出洞的环境有关。它提醒人们要注重清洁卫生,还要准备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广州在“五月自朔至五日”,“浴女兰汤,饮菖蒲雄黄醴,以辟不祥。”在新中国成立前,端午节时,广州家家在门口插上菖蒲或柳枝,在小孩的额头涂点雄黄,据说这可以“辟邪”。辟邪者,撇开其迷信外衣,乃是祛除疾病的意思。可见,最初,老祖宗们过端午节,实质是要搞一次群众性预防疾病的卫生运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符号莫过于划龙舟了。至于划龙舟的起源,上面提到的传说,有各种解释。但若撇开其附丽的故事,其实,它本身也不过是与卫生运动有关的群众性健身活动。而在不同的地域,“端阳竞渡”又有不同的方式。在余杭地区,比赛胜负的标准,是看龙舟击桨是否齐整,踩艄姿态是否优美,倒不计较前进的速度。
在广州,“赛龙夺锦”,龙舟是以速度分出胜负的。这规矩,早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了。据屈大均说,那时各乡埠的龙船,抽签分组,每组两艘。胜方和另一组的胜方,进行复赛。如此轮轮淘汰,胜者再进入半决赛、决赛。获得全胜者,称为夺得“头标”。凡是夺得头标的乡埠,便“张伎乐,簪花挂红”,“广召亲朋燕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
如今,在珠江看赛龙舟,场面十分壮观。赛前,只见彩旗罗伞,迎风招展,多艘龙舟在江面上转悠,健儿们先作预热运动。当比赛开始,枪声一响,健儿们随着鼓声,奋力划桨,动作齐一,船如箭发。霎时间锣鼓喧天,观众们齐声呐喊。那“九万里风鹏正举”奋勇向前的气氛,让人血脉贲张,精神亢奋。龙舟赛后,各乡镇居民还保存着筵开百席、乡里欢聚的老习惯。此外,不同乡镇的龙船,还互相按礼访问,彼此热情招待。这特有礼仪,和珠三角河汊纵横,水边乡镇的近邻远亲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有关。于是,端午的扒龙舟,除了作为群众性的健身运动外,又有了爱家乡、聚友情,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内涵。
从春秋时代到现在,习俗代代相传,但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端午节的内涵已逐渐变化。以扒龙舟为例,“吊屈原之溺水”的说法渐渐淡出。在广州,它更多是包含着增强体质、增强团结的意义。传统要继承,传统要发展,这也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