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烨烨师光耀学林——深切缅怀恩师吴宏聪教授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06-02第10版 作者:唐豪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6-03 阅读量:

最近,我拜读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烨烨师光——吴宏聪教授纪念文集》,字里行间,闪现着人间真情,紧扣我的心扉。恩师吴宏聪先生(1918-2011年)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往事仍历历在目。

1977年,我成为中山大学中文系一名学生。在一次全系的大会上,中文系主任吴宏聪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身材魁梧,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在人群中显得特别出众。他的讲话从教育发展到教育改革,从孙中山革命活动到中山大学的历史,从学生集体生活到具体学习安排,娓娓道来,生动精彩。他声音洪亮,挥动的双手富于激情,讲话旁征博引,知识渊博,同学们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散会后,我在走廊里遇到了先生。他关心地问我:来自哪里?到学校来生活是否习惯?此刻,我感觉到先生是那么和蔼、那么亲切,使我这位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受到特别的温暖。

过了一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中文系教学楼,又遇见先生。他仿佛对我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向我点头微笑,还亲切与我交谈,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勉励我努力学好功课。其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先生把古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赠予我,鼓励我下苦功夫把功课学好。这次偶遇,对我学业的进步影响很大。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我还体味着恩师的亲切关怀。

我到揭阳工作后,有一次回到广州,与吴锦润老师一起专程拜访了先生。其时先生虽已80多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吐自如。我们在他家中详谈了近一个小时。他深情地回忆了1938年他还在读高中时,组织抗日宣传队到揭阳、普宁一带深入鼓动民众抗日的真实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率队到揭阳开展工作的情形。他还询问一些当地的人和事,了解揭阳、普宁的发展情况。同时,先生十分关心我的工作,勉励我、教育我如何当好一名“地方官”,叮嘱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办实事、多做好事。这些话,时时刻刻提醒我做好本职工作,直至今天仍在我耳边萦绕。

回忆起这些往事,细读着纪念文章,真是百感交集。《文集》是由黄天骥、金钦俊、王家声、邓国伟、吴锦润五位老师征集编纂的,收录了先生的同事、学生及亲友的文章共70多篇,还附录了先生的自传文章。《文集》写法平实,内容感人,生动地记录了先生生前的许多真实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先生树立了一代师范,烨烨师光照耀学林成片。他那爱国奉献、勤奋开拓、宽容豁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一是先生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俯首甘为孺子牛”。6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奋斗在教育最前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集》随处可见先生与教育、与中山大学中文系结下的不解之缘。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先生即跟随王力教授来到中大任教,解放后一直留在中大,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勤奋开拓50多年,领导中文系20多年,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言,“先生的主要贡献在长期执掌中山大学中文系,与中大中文系的命运息息相关”。先生常笑言“当系主任就是为全系师生服务”,他身体力行,团结和带领中文系同仁,活跃于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取得累累硕果;先生本人也一直致力于现代文学的研究,是研究鲁迅、丘逢甲的专家。先生爱生如爱子,不论是以近六十的年纪冒雨骑车到黄伟宗老师家也好,还是那些写给邓国伟老师的信,又或是“时年近九十,健步登五楼”回赠花篮,赠送学生《沈从文全集》,先生都以他的实际行动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大爱,无私地赠予身边的人。先生“爱家人,爱亲友,爱学生,爱学校,爱祖国,这种爱出自真情,发自至性,浓烈芬芳,感人肺腑”。

二是先生一生为人真诚、宽容、豁达,无愧于人师之楷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先生做学问、待人处世一贯坚持的原则。展现了先生的文人气度与胸怀,是如此高尚、珍贵。在《巍巍师魂 学子人师》一文中,金钦俊教授回忆,“现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陈平原在校时有一篇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吴老并不同意,但又觉得它自成一说,斐然可观,便将其推荐给《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发表,极大地增添了陈平原学术探讨的勇气”。先生待人至真至诚,袒露心灵,朗朗笑声中体现达观,风趣语言中透着犀利。黄天骥教授与先生的“生死之交”、金钦俊教授与先生的“君子之交”、张德昌教授等与先生的“忘年之交”,更是情深意重。

三是先生一生坚持理想信仰、服务国家民族大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文集》充分反映了先生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各种风雨,在不同时期的一些轶事、趣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风云变幻,于无声处听惊雷。从先生《自传》、《八十自传》及其他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到,先生虽不幸生于国家民族风雨飘摇之际,屡经坎坷,饱受磨难,却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百折不坠其青云志,历经困境而不迷失方向。特别是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慷慨前行,探索追求国家民族光明之路。在国家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大潮中,先生“在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下,不走火入魔,不出现自我定位不当的失误”,而是率领众同仁迎头赶上,抢抓机遇,实践探索,为我辈留下了宝贵财富。

今天,我们要继承先生的遗志,发扬先生的精神,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目标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部署,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