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既勾画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又指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广东角色。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对于引领广东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岁末视察广东时对广东提出了殷切希望: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既勾画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又指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广东角色。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对于引领广东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展道路与广东角色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启动与慢速发展阶段(1840—1949)、中速发展阶段(1949—1978)和快速或加速发展阶段(1978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在历经坎坷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引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而且引领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而在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广东曾经是先行者或排头兵。那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广东应该续当排头兵、续写新篇章,这既是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广东人民的崇高使命。
发展动力与广东角色
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1978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进而取得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历史性成就。然而,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在积累经济因素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和深化相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标志将改革开放分为前后两轮,那么,在前一轮改革开放中,广东无疑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的经济总量曾经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曾经是广东乃至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示范和引擎。然而,在后一轮即接下来的改革开放中,广东能否继续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总量能否继续排名全国第一或处于全国前列,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自主创新基地能否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和引擎,这是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广东所面临的历史挑战和历史担当。
发展模式与广东角色
一些早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相适应,社会发展模式也要经历从“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发展模式转变。单一发展模式一般是现代化启动或早期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增长往往是建立在“工业化破坏自然植被”和“市场化破坏‘社会植被’”的基础之上;整体发展模式一般是现代化中期或晚期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既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基础,又以治理“双破坏”为目的,同时也是现代化成功推进的重要标志。对整体发展模式的中国表述就是“科学发展”。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单一发展模式向整体发展模式的转变。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既首先尝到先行发展的甜头,即经济先行增长、财富先行增多、生活先行富裕等;也首先尝到先行发展的苦头,即先行遭遇贫富分化、先行遭遇诚信缺失、先行遭遇资源浪费、先行遭遇环境污染等。先行发展的甜头和苦头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思以往的发展,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广东不仅应该在探索科学发展中先试,而且应该在实践科学发展中先行。
发展阶段与广东角色
从学术角度看,最著名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有:依据生产力状况不同将前后相继的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依据生产关系状况不同将前后相继的人类社会划分为公有制社会(原始社会)、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据社会结构状况不同将前后相继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传统社会、转型社会和现代社会。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现状评估和趋势分析,中国共产党将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发展划分为前后相继的两大阶段:一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在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于广东在第一轮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并取得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一的历史性成就,我们不仅应该在行为层面继续争取排头、先行和先试,而且应该在结果方面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和研究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通过顶层设计规划长远,通过切实举措大干当前,努力将总书记“两个率先”的希望变为岭南大地的现实。
作者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