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些官员在供职于边疆民族地区时,常以杂记、琐记、杂考等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书之于笔端,从而形成民族史研究中一类重要的参考文献——史料笔记。比如清代诗人赵翼在任广西镇安知府期间完成了《檐曝杂记》等著述,这些著述也成为后人研究桂西壮族史的必读书目。民国时期,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的一位地方官也承袭了这一传统,他就是曾担任佛海(今云南勐海)代理县长、车里(今景洪)县长、云南省参议员、国大代表、省政府秘书、参议等职的李拂一。在当时众多的地方官员中,李拂一算是凤毛麟角的一位,因为他能将政绩和学术研究做到齐头并进。因此,当代学者王建民在评述“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时,少不了着墨李拂一在其中的建树。
李拂一,原籍广西桂林,1901年出生于云南普洱城。少时父亲早逝,他只能依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中学毕业后,他成为思茅县电报局的职员。1921年,他与同是广西籍的普思沿边(今思茅、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的女儿结为连理。这一姻缘对他的个人发展及学术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柯树勋本人就曾编修过《普思沿边志略》,述及滇边治理思想及方略。
在担任行政职务期间,李拂一倾心于研究西双版纳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专注于傣族的考察与研究。从他与外甥侯祖荣的讲述中,可以了解其西双版纳民族调查与研究的经验。首先,他倾尽所能收集各类文献资料:“就是各勐土司的历代傣文记录抄本或是其它账本我都搜集。”当时的西双版纳地区与内地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但是,李拂一却不惜重金请人到昆明、上海购买有关学术书籍。同时还勤于做阅读笔记:“凡是有关西双版纳的方志资料、故事、史事,我都写成调查记录笔记,总计四百多万言。”
在研究过程中,李拂一还注重口述资料的收集。为此,他不耻下问,从学习语言开始,收集整理滇边各民族的口述材料:“我搞社会调查,需接触各样人,只要他们肯讲,不论哪种民族的民俗民情,传奇轶事我都喜欢听,并采摘于笔记。诗歌、故事、宗教、历史、历法,医道,我都听得津津有味。也就是在那几年,我学会傣语、爱尼语,也懂一些其它少数民族语。”
李拂一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1925年至1949年期间,先后出版的著述就有《车里》、《蛮荒内外》、《十二版纳志》、《泐史》、《车里宣慰世系考证》、《十二版纳纪年》等。内容涉及滇边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源流、社会经济、民风民情等。
《车里》是李拂一的代表作,也是他“曾预其役,遍游八区”之成果,为研究民国时期傣族的珍贵方志资料。“故其书不同耳食之谈……治边地理者应不废此书。”该书严格遵循了中国传统地方志的编修体例,以图表、文字等形式,极尽详细地分述车里县的地理、户口、物产、交通、民族、语言、文字、宗教、民俗、政治等情况。其中第十章“民俗”部分,对傣族的饮食、衣饰、居住、婚嫁、丧葬、生计、蓄发、文身、染齿、穿耳、天足、医药、岁时、姓名、集市等,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这部著作还附有25张照片,表现傣族衣饰、劳作、建筑、宗教仪式等情况,其中一张男子的文身照片极为珍贵。这本著作更使他获得中山大学的硕士学位,足见其学术价值之高。
出生于茶乡的李拂一,尤为关注西双版纳地区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情况,他自己还经营茶业,亲自实践茶叶的生产与销售,而且成就斐然:“民国二十四年期间,著者尝以佛海附近所产茶叶,制为‘红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芸代为化验,通函研究。据复函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李拂一关于茶叶的著述包括《西藏与车里之茶叶贸易》、《佛海茶叶概况》等。《佛海茶叶概况》是他个人经验之作,文中详述佛海县茶叶的具体产区及产量,茶叶不同的品质,茶叶的制法及包装方法,茶叶贸易中的运输、运费、价格、出口数量及税捐负担等情况。这些著述是了解云南普洱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0年,李拂一在109岁高寿时去世。直到90多岁时,他依旧关注傣族的研究,无愧于“傣族研究第一人”之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