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大中文系学子落实协同创新走出校门 校地合作提炼东莞“文化密码”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05-21第A21版 作者:雷雨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5-21 阅读量:

提起东莞,你会想到什么?在中大中文系女生文淑贤的脑海中,东莞的城市“意象”是: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千脚灯手工艺人、千年古城,还有因“钉子户”而改道的运河。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本即将出版的名为《莞城故事》的书。

自上大学后,让这个东莞籍女孩愤愤不平的是,一提起家乡,就遭到外地同学“异样而复杂”的眼光。“早就想为家乡正名了。”持这样想法的,还有其他10名同学。

《莞城故事》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与东莞莞城区通过校地合作项目,进行文化协同创新的结晶。以十多名本科生为主的中大团队,历时一年多,走遍莞城每条街道,用中文人“独特的视角和叙述表达方式”,挖掘出一个个莞城从古到今的感人故事和文化密码。

“过去我们太务实,挖掘开发不够,宣传不够,许多文化积淀养在深闺人未识,东莞绝非文化沙漠。”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的忧虑,代表着广东许多地方政府开展文化建设的典型心态。

中大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发现,很多政府的文化建设都是“自上而下”的,往往都是提出一个概念,打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但是就是不接地气,不能代表一方水土的精神层面的文化。

《莞城故事》即被视作一个突破口。一群有深厚人文科学学术训练的高校师生,走出大学校门,牵手地方政府,用讲故事的口吻,向社会“传达有文化的东西,感受文化的体温”,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初衷 “拉不动GDP”的文科也要协同创新

回忆起编写《莞城故事》一书的初衷,李炜直言这是个“大胆的碰撞”。

2011年12月,东莞莞城区委党委书记刘林宏找到中山大学中文系谋求合作。

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快速城市化,一些工业城市出现了城区“空心化”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均衡现象,东莞的莞城就遇到了类似的烦恼。

据历史记载,东莞莞城拥有125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东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东莞市委、市政府,医院、小学等一批行政机构和公共设施相继外迁,莞城逐渐“空心化”。

另一方面,最近两年,随着旨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出台,协同创新成为国内高校时髦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传统上“拉不动GDP”的人文科学,如何“接地气”,融入社会,参与协同创新?这成为摆在中大中文系等国内高校人文学科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一项调研表明,中国1000多座城市的文化特征十分雷同,这是很可悲的事情。”李炜认为,以往一些政府对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就是建造音乐喷泉、灯光工程,投入一大笔资金筹划演出,花很多的钱,市民的受惠面却是很小。

“文化建设不能高高在上,和老百姓没有半点儿关系。只有了解这个城市的精神个性,才能有依据去做接下来的事情。”李炜在身边“富而不变形”的莞城朋友们身上找到了突破点。“无论对待父母、家族、文化水土,还是逢年过节准备什么、唱什么歌,都一清二楚。这些仪式,犹如生活常识,可以无师自通,可以永不失传。”

在李炜看来,这些“富而不变形”的文化传统正是地方文化建设的绝佳切入口。“写一本《莞城故事》正可以让文化以一种亲民的姿态走进百姓生活”。

中大中文系与东莞莞城的牵手可谓一拍即合。

执行 两个多月穿街走巷采访近百人

在一次课堂上,还是大三的文淑贤听到这个想法后眼前一亮。“早就想为家乡正名了。”文淑贤领命后随即开始组队。

为了让这次走出校门有十足的把握,李炜进一步整合了校内外资源。为了弥补中文系学生方法论的欠缺,他请中文系民俗学教授刘晓春一起设计、研讨调研方式,并对同学们进行辅导,请深受同学们欢迎的中文系副教授胡传吉作总领队。李炜还借助校友资源,让东莞莞城区牵线一一敲定“刁钻而稀奇古怪的”采访对象。

去年7月,在恶补了莞城历史、采访技巧和田野调查方法后,在中大中文系3位教师带领下,从大一到研二的11名同学浩浩荡荡赶赴东莞。调研一直持续了两个月,十余名师生分成6组,每组2—3人。按照建筑街道、莞城人和民俗风情三个主题,小组成员们每天穿街走巷,调查了各个行当近100人的生活史,包括企业家、退休革命家、水利局退休干部、中学老师、中心小学校长、莞城体校老师、NGO机构、残疾艺术家和普通市民等。

然而真真正正第一次采访时,这帮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是直呼“像是被打了一记闷棍”。

“90后”的谢冠琦是调研队员中年龄最小的,她的第一位受访者是自力更生的残疾人伍志强。伍志强似乎不太愿意分享他的故事与生活,总喜欢用一两句话含糊带过。她和同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伍志强最多报以一个“蒙娜丽莎的微笑”。

同学们的首战败北,却尽在胡传吉的预料中。“一开始安排采访残疾人,就是给他们设个难题,给学生打一记闷棍。”胡传吉认为这有两个好处:锻炼大家;也有利于迅速转换角色。

同学们接触到的是莞城最“土”的一面。他们很有感触地说,当长者在回忆莞城变迁时,透过他们浑浊的眼球,被拆掉的城门、城墙、建筑和街道,或是萧条或是繁荣的景象都一一浮现在眼前,每个时代的莞城都有血有肉地呈现在脑海里。

一次次采访,还让这群整天与书本打交道、言必称文化的大学生感受到正在消逝的文化危机感。

收获 找到介入社会改革的路径

当调研结束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次能“很好证明自己”的经历。调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大家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团队合作,学会了一种人文情怀。

这次实践,也让中文系师生收获了信心。文淑贤以前一直就很郁闷,一跟人说自己读中文系,在大家眼中就只能当老师或秘书,印象很刻板。“貌似我们就只能做这些,这次的活动告诉大家我们中文人也是‘接地气’的人。”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中大中文系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20多年前,因痛感学生笔头不过硬,读书思考不够,时任中文系系主任的黄天骥教授在中大中文系立下规矩:大一新生每年要写100篇作文;大二要写8篇读书报告。

如今年近八旬的黄天骥教授对这次参与调研的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在他看来,这是对中文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尽管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还存在一定的学科局限,但这次却让中文系学生全方位浸润了中文学科、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知识,非常符合学科交流、文史哲理交融的教育目的。

在策划人李炜看来,这次调研出书,是一次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他认为,让中文系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参与社会调研出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正是找到了介入社会改革及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径。广东许多地方一直被认为是“文化沙漠”,文化普遍存在被扭曲的现象,可以通过中文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发掘文化密码,尤其是精神层面上的优秀文化密码,并将其“破译”,使之发扬光大,让广东更多城市的文化展现出原本的吸引力。

李炜还认为,这种做法的另一个价值在于以点带面。“比如,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莞城的文化密码,实际上也就是整个东莞的文化密码,因此,我们考虑该项目成果最终出版时可以叫《东莞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系主任陈建森教授也为中大中文系的做法叫好。他认为,类似中大中文系这样“开门办学”,在全国正成为一种潮流。作为中文人参与协同创新,更要坚守文人品格,敢于说真话。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