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大师,望重德高,北国俊贤知泰斗;
康乐园校友,情深义厚,南天桃李失春阳。
——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为黄伯荣撰写的挽联
2013年5月12日凌晨,新中国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开创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黄伯荣在阳江去世,享年91岁。晚年的黄伯荣先生,仍关注着现代汉语教材教学的新动向。86岁高龄时,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已发行至少600万册,创造中国教材史的奇迹,但他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又带领20位教师,用三年时间编写出了新的《现代汉语》教材。黄伯荣的学生、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说,老师一生专注现代汉语研究教学,以现代汉语为始终,从未跑题。
2007年,退休后的黄伯荣决定在阳江建设语言文化陈列馆。这是因为,阳江是他的家乡。1922年,黄伯荣在阳江市海陵岛那洋村出生。
编写第一部现代汉语讲义
1949年,黄伯荣在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1951年,王力、岑麒祥两位老师安排黄伯荣参加新课程现代汉语的教学。那时没有“现代汉语”这门课,黄伯荣一边上课一边和几位同事编写了第一部现代汉语讲义。中大中文系教授傅雨贤当时师从黄伯荣。他回忆,当时课程安排得很紧密,黄老师每讲完一章就马上印出一份讲义发给学生看。
1954年初,教育部决定将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合并到北大,在北大中文系设立语言学专业。当年8月,32岁的黄伯荣随王力、岑麒祥一起举家带领学生到北京大学,依然讲授现代汉语。
1958年,黄伯荣响应国家号召,到兰州大学任教。1987年,青岛大学诞生,他又以65岁古稀之年支援,任中文系主任、现代汉语研究室主任。这也意味着,他至少参与或主导了中国四所高校的语言学创办和建设,也成为新中国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开创者。
在青岛大学期间,他带领中文系撰写了180万余言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集汉语方言语法事实研究之大成,为当今学术界广泛引用,是汉语语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开创了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方言的先河。
《现代汉语》发行600万册
黄伯荣教授最辉煌的著作,是1979年与廖序东教授一起主编的高等院校教材《现代汉语》(学界称为“黄廖本”)。1978年出版以来,再版8次,总发行600多万册,创造了教材界的奇迹,也被誉为“一部最受欢迎的现代汉语教材”。有人说,从广义上看,偌大的中国超过大半的文科大学生都是黄伯荣教授的“学生”,很多人都是在这套书的影响下走上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之路的。
《现代汉语》请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题写书名。这次李炜恰好陪黄伯荣前往王力住处拜访求字。他清晰地记得,黄伯荣先是恭敬站立回答老师的问题,十几分钟后老师请他坐下,才脱掉来时戴的帽子,搬过来一把凳子,笔直端坐继续与老师交谈。“老一辈知识分子对老师的尊敬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李炜感慨道。
傅雨贤回忆起当时这本书出版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初在教材编写大会上黄伯荣被选为主编,廖序东先生被选为副主编,但廖较黄年长七岁,又是参编人中唯一一位教授。在1979年春交稿给出版社时,黄伯荣悄悄去掉了廖先生副主编的“副”字,《现代汉语》自此有了两个主编。
86岁高龄再编新教材
2008年5月,86岁高龄的黄伯荣教授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又带领中山大学并联合相关院校20位教师,用三年时间编写出了新的《现代汉语》教材。
在编写中大本《现代汉语》期间,黄伯荣在阳江,而其他编者在广州。为了更好地与团队加强联系,他还用相机拍下自己的手稿,用邮件发给编写团队。编写团队至今保留了上百封与黄伯荣的两地书。虽然已达90岁高龄,黄伯荣仍然坚持12时睡觉,4时就起床工作,每天和编写团队保持着邮件来往。“他是真的参与教材的编写。”李炜说,他认真到极致,甚至会对教材例句是用“秋天来了”还是“春天来了”再三斟酌。
黄伯荣临终前,李炜与同事来到阳江看望老师,并带去新出版的中大本《现代汉语》的课后习题答案,这也是这套教材首个出版周期的收尾工程。黄伯荣看到教材,情绪很激动,虽已无法准确发声,但仍叫着李炜的名字。“他的研究以现代汉语开始,以现代汉语结束,从没跑过题。”李炜说。此后几天,黄伯荣的精神状态一直欠佳,再没说过话,也没有睁开过眼睛,直到离世。
据悉,黄伯荣遗体告别仪式定于5月19日上午10时在广东省阳江市殡仪馆举行。
【人物简介】
黄伯荣,1922年7月生,广东阳江人。1951年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涉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方言等语言学各领域,而尤以语法为专攻。1954年因高等院校专业合并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讲师。1958年至1987年,响应支援西北号召,先后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兰州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是西北地区现代汉语学科建设的奠基人。1987年后任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生前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