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他的一生,浓缩起来只有四个字——现代汉语 中大痛失91岁语言学大师黄伯荣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3-05-16第A13版 作者:陈红艳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5-16 阅读量:

语言学大师,望重德高,北国衣冠知泰斗

康乐园校友,情深义厚,南天桃李失春阳

——中大中文系教授、黄伯荣先生弟子黄天骥题写挽联

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一版再版,全国总发行600多万册,创造教材界奇迹;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青岛大学的汉语学科,创立之初都闪耀着他的身影,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真正的元老;他从事高校教学与研究60余年,一生过得极为单纯,浓缩起来只有四个字:现代汉语……

5月12日,新中国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主要开创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黄伯荣先生,在老家阳江辞世,享年91岁。黄先生驾鹤西去,令中大在著名学者高华年教授、吴宏聪教授辞世后,再失一宝。

黄伯荣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5月19日上午10时在广东省阳江市殡仪馆举行。

1. 现代汉语教学“拓荒牛”

黄伯荣出生在阳江市海陵岛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清末秀才。他11岁即渡海到当时的阳江县城读高小,中学适逢国难,大学又值内战。生在如此动荡乱世,依然孜孜于学业,中大语言学系毕业后继续留校读研,终成大器。黄先生可谓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拓荒牛”。1951年,他被王力、岑麒祥两位老师安排参加新课程现代汉语的教学。那时没有“现代汉语”这门课,图书馆里也找不到教材或讲义。于是他一边上课,一边和几位同事编写了第一部现代汉语讲义。黄伯荣学生、原中大中文系现代汉语学科带头人傅雨贤回忆,当时课程安排很紧密,老师每讲完一章就马上手刻一份讲义,发给学生看,力求深入浅出,引发学生兴趣。

1954年初,教育部高校专业调整,中大语言学系合并到北大。时年8月,32岁的黄伯荣随王力、岑麒祥一起,举家带领学生到北大,依然讲授现代汉语。随后的年月里,黄先生先后到兰州大学、甘肃师范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也意味着,他至少参与或主导了中国四所高校的语言学系创办与建设。

2. 一部《现代汉语》载誉天下

谈及恩师,中大中文系系主任李炜概括,“黄先生一辈子过得很单纯,总结起来其实只有四个字——现代汉语。”的确,黄伯荣把现代汉语学科的建设,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使命。

黄伯荣教授著作等身,计有专著8本,主编或合写著作42本,撰写论文50多篇,研究涉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方言等语言学各领域,而尤以语法为专攻。

他最为辉煌的作品,是1979年与廖序东教授一起主编的高等院校教材《现代汉语》(学界称为“黄廖本”)。1978年出版以来,再版8次,全国总发行600多万册,每年发行量均为全国同类教材之冠,创造了教材界的奇迹。这套教材被教育部誉为“最受欢迎的现代汉语教材”、全国文科重点推荐教材。因而有人说,黄伯荣是“一部《现代汉语》誉天下”。“黄廖本”《现代汉语》长盛不衰,其读者面之广、影响之深远,至今无出其右者。有人说,从广义上看,偌大的中国超过大半的文科大学生都是黄伯荣的学生,因为很多人都是在这套书的影响下走上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之路的。

3. 耄耋之年再求学编新书

晚年的黄先生,仍关注着现代汉语教材教学的新动向,多次说到:“我对现有的教材质和量仍未满足,希望在新编的教材里,打破30多年旧框架的限制,试着实现我教材改革的梦想,更主要的是贯彻我编教材的新主张。”

2008年,黄伯荣又带领中大中文系同仁联合相关院校教师,用三年时间,编写出了新版《现代汉语》(中大本)教材。新编本的篇幅较小,但必要的内容和分量并未因此削弱,黄先生管这叫“瘦身不瘦脑”。

编写中大本《现代汉语》期间,黄伯荣在阳江,而其他编者在广州。为了更好地与团队加强联系,老先生特地去了解新技术,用相机拍下手稿,学习发电子邮件,将手稿发给编写团队。至今,编写团队保留了上百封与黄伯荣的“两地书”,十分珍贵。

彼时,老先生已九十高龄,但仍然坚持每天晚上12时睡觉,凌晨四五时就起床工作。于是,深夜喊老先生去睡觉,成了黄太太的艰巨任务。“每晚喊他去睡觉,我嗓子喊破了,他都听不见。后来他见我力竭声嘶,又怕叨扰邻居,就买来小拨浪鼓。我摇着这个来提醒他睡觉。”黄太太如是说。

4. 临终前夕他仍关心书稿

让李炜印象深刻的,还有黄先生那“入骨的知识分子的谦卑和礼仪”。李炜回忆,那一次,《现代汉语》要请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题写书名,自己陪同前往。他清晰记得,黄伯荣先是恭敬站立回答王力的问题,十几分钟后,老师请他坐下,他才脱掉帽子,拉来凳子,笔直坐于一旁,继续答问。“老一辈知识分子对老师的尊敬,那种入骨的礼仪,得到充分体现。”李炜感慨。

李炜说,黄先生做学问严谨到极致,甚至会对教材例句是用“秋天来了”还是“春天来了”,与他争执再三。最终,李炜以“‘春天来了’不是更积极么”说服了他。

黄先生临终前几日,李炜与同事来到阳江看望老师,并带去新出版的中大本《现代汉语》的课后习题答案,这也是这套教材首个出版周期的收尾工程。黄伯荣看到教材,情绪很是激动,努力睁开眼睛看着书稿,“双眼都是放光的”。此后几天,黄伯荣的精神状态一直欠佳,再没说过话,也再没睁眼,直至离世。

说到动情处,李炜湿了眼眶,“他是一个有事业心的男人,一个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大师,一位真正的君子。他的研究以现代汉语开始,以现代汉语结束,一生从没跑过题。”

■ 生平

先生胸怀宽阔爱吃海鲜

黄先生退休后,干脆带着夫人回到了阳江居住,继续研究阳江话。不时与夫人携手买菜,俨然一对邻里老人。

李炜回忆,黄伯荣身材高大挺拔,反应灵敏,腰杆很直,为人平和。先生既不喜欢应酬,也不善于应酬,但却很乐意和学生同事们打交道。“老人家住的吃的都很简单。在吃方面有一个特殊爱好——超爱吃海鲜,尤其喜欢盘龙鳝。八九十岁的人了,也不节制。但这或许正是他保持旺盛精力的原因吧。”

老先生绝非古板之人,很有生活情趣,喜欢打猎和徒手捕鱼。李炜说,当年自己跟先生读研时,经常跟着先生全国各地出差,先生便在火车上给他上课,偶尔他会谈谈打猎和捕鱼。但这并不多见,多数时候李炜要认真听讲,忽略窗外的“大好河山”。

老先生为人豁达,胸怀宽阔。“文革”期间,他也受到冲击,多次裸露膝盖跪板凳,导致两个膝盖化脓,但他从未怨天尤人,也从不认为是某某整了自己。“文革”平反时,有一次专案组找到他,要对一个殴打过他的人进行调查取证。他说,“他不就是某些人的棍子吗?我的身体是受到了伤害,但是他连灵魂都没有。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更可怜,放过他吧!”

黄先生与中大感情甚深。2011年全国现代汉语教材教法研讨会上,他看到中山大学的现代汉语编写团队老师穿着统一由中山大学中文系logo的polo衬衫,主动跟志愿者们问起:“还有多的衣服吗?能否给我一件?我也是中大的学生啊。”

■ 简介

黄伯荣

新中国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主要开创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1922年生于广东阳江。1951年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后辗转北京大学、兰州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任教,从教60余年。曾任中国语言学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顾问、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顾问、全国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一生著述颇丰。他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1978年出版以来,再版8次,总发行600多万册,创造了教材界的奇迹。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