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黄天骥)从“有慢”到“打的”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5-15第A11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5-16 阅读量:

“塞车”、“限外”,这是目前人们对城市交通关注的热点。我翻阅有关报道,眼前也仿佛看到历史的车轮在滚动,幻化出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

在广州,抗战期间,公共交通工具是人力车,亦即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写到的黄包车,广州人称之为“车仔”。临近抗战胜利,广州出现了蹬踏的三轮车。那时,马路上间中会出现几辆小汽车,乘坐者多是权贵富豪。人们一见,赶紧让开,根本不存在堵车的问题。

抗战胜利后,广州出现了公共汽车。这“巴士”上除司机外,至少还有两位乘务员。一位看管乘客的上落,一位在车厢里来回售票。汽车每将到站,乘务员就大叫:“某某路有冇落?”要下车的乘客立即回应:“有!”乘务员则高声给司机打招呼:“有,慢!”亦即通知有人下车,车应慢慢停下。一路上,“有慢”之声,不绝于耳。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公交线路不多,能乘坐小汽车者只是党政的高级干部,当然也不存在堵车的问题。

改革开放,公交车增多了。同时,先于内地,广州出现了出租的小汽车,这就有了“打的”一词。和香港一样,人们若扬手召唤,出租车即停车载客。港人称小汽车为“的士”,广州人便称乘坐出租车为“打的”。

有些省外朋友来到广州也跟着喊“打的”,却不知这词的来历。其实,广州人当初说的是“搭的”。搭者,乘搭之谓也。但这“搭”字属入声字。按中原音韵,宋代以后“入派三声”,现在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字的。何况 “搭”字闭口收音,不精于粤语者,则无从准确发声,只能张着口说“da”,“搭”便说成为“打”。

不过,“搭”和“的”,两个入声字连用,在粤语说来也比较抝口。而“打”又多与手部动作有关,如打伞、打招呼等。在广州,的士既扬手即停,人们顺势也把“搭的”说成“打的”。由此,“打的”成了南北通行的词语。有趣的是,北方朋友还在“的士”一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出现了“摩的”、“面的”、“驴的”之类的新词汇,令人喷饭。

从“有慢”到“打的”,这城市习惯用语的变化,也说明了交通形势的变化。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州经历两次大塞车时刻。一次是大规模改建道路时期,市区成了大工地,要不堵车,也难。另一回是当下,小汽车大增,上下班高峰之际真个是“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时,你若“打的”,果真是“有慢”了,慢慢地捱过去吧!

在前进的道路上,总要遇到困难;发展愈快,困难愈多。广州堵车的尴尬,终能解决。我想,尽管现在人们骂骂咧咧,但谁也不想回复到“坐车仔”的日子。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