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国梦——青年文化英才系列访谈
近日,陈斯鹏来到革命老区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一路上,他十分留意当地的石碑、春联、宗祠等风物。作为古文字研究者,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斯鹏已将学术研究融入了生活。
1977年出生的陈斯鹏,1996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2000年被保送为本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2002年转为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5-2008年,他兼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
陈斯鹏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多项。著有《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新见金文字编》、《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等学术专著及论文数十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为突出的创新性成绩:汉语字词关系史的研究;新出土商周金文的整理研究;战国秦汉简帛文学文献的整理研究;疑难古文字的考释。
他的科研成果屡获重要学术奖励和荣誉,包括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首届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陈斯鹏还入选了各级重要人才工程,包括首届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化英才工程”等。
【访谈】
南方日报:您是青年社科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进步速度很快。能否同大家分享一下进步的经验?
陈斯鹏:一个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就能做得更好一些。我因为从小学书法的缘故,对文字很有兴趣,也很敏感,这是促使我后来在文字学研究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我很庆幸自己能进入中大念书,中大是中国古文字研究的一个传统重镇,我在这里遇到几位很好的老师。从本科开始,我就在曾宪通、陈伟武等先生的指导下,较早明确主攻方向,窥见为学的门径,少走弯路。后来,我又得到裘锡圭先生的指导,眼界和方法均有所提升。当然,功夫还得靠自己下。做学问,特别是做传统学问,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但同时,它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也较低,是一项个人更可操控的事业。一分付出有一分收获。
南方日报:您的梦想是什么?
陈斯鹏:当前大家在说的中国梦,其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家容易想到的是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硬国力的复兴,但“文艺复兴”也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新世纪之初,饶宗颐即提出中国文艺复兴的命题,裘锡圭先生也倡导中国古典学的重建,其内涵颇有共同之处,即利用日益丰富的新出土材料,重新诠释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思想、文学、艺术等。这是一项宏伟的民族文化工程。作为一名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自然应投身其中,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略尽绵薄之力。
南方日报:青年社科工作者要尽快成长,还需政府和社会从哪些方面优化环境,提供条件?
陈斯鹏:我认为应该给优秀青年人才更宽松的环境。真正立志追求学术的人,他知道该做什么。所以,无需给他过多的外部压力,特别是各种量化的指标,而是应该鼓励他潜心做学问,做大学问,出精品,成大家。另外,对那些确实已作出突出成绩而且发展潜力好的优秀青年学者和其他文化人才,应想办法给他们搭建更高更好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独立和成熟的机会。
南方日报:广东要加快发展,造福人民,从您的专业角度,有什么建议?
陈斯鹏: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是排头兵,近年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希望今后在传统文化的普及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让大众可以接受到专业学者们提供的可靠的知识。比如现在很多百姓喜欢了解各个汉字的奥秘,但他们往往被一些畅销书或电视节目所误导,这就需要让真正的文字学家站出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