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带着他的新作《缠斗:方生与未死》穿行于北京城中,5天时间进行了6场演讲。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他曾说:“我要把我看到的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这次,袁伟时不仅写下了他看到的历史,还要把历史的本来面目说给人听。
品评近代关键人物和事件
何为“缠斗”?维基百科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缠斗又名空中格斗,是用来描述战斗机在空中互相追尾、绞斗的作战状态,是一个军事名词。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濂看来,这词用作袁伟时的新作的书名非常合适,因为它“特别好地刻画了从1840年到今天,我们在观念、利益等各方面的交锋和竞争的惨烈程度”,“既不像竞争那么平淡,又不像群殴那么粗鄙,文艺且有历史感”。
收录了2002年以来袁伟时用全新的文明史观品评近代关键节点事件和关键人物的《缠斗:方生与未死》,也如这个名字一般,厚重且文艺。
透过书中“回顾风波”、“另眼看人物”、“另眼看时代”、“中日关系纠结”四辑,读者或许能看出近代中国是什么人因为什么事而在进行着缠斗。
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值得肯定,曾国藩到底是不是刽子手,李鸿章究竟该戴哪顶“帽子”,袁世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从这被称为晚清四大公案中看“翻案”到评说康有为思想转变和被误解一个世纪的胡适,再到历史机遇和历史眼光下邓小平的觅路艰辛和清障功勋……
袁伟时将他看到的历史剖析、解读,然后呈现在读者面前。或许它同我们知道的历史有着不同的视角和判断,但正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所说,我们对历史学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从当下的问题感去切入问题史实,给予不同的解读。
追求迟来的中国梦
从1840年被动打开国门,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再到1949年的鼎革之际,一路走来,中华民族磕磕绊绊。百年来的思潮似围绕着什么东西在缠斗,在袁伟时看来,这样的缠斗有三个。
“第一个缠斗就是人究竟该摆在什么位置上。”在他看来,中国百年来之所以发展不起来的根源在于中国人在“三纲”支配下,成了家族、宗族的一个部分,使得社会制度、法律规定里的人没有了独立人格。
“在这一点上,经济上没有自由最为明显。”袁伟时说。
围绕着社会稳定所进行的缠斗在近代中国也不曾停歇。动荡不安的中国在20世纪就有一亿同胞死于非命。志士仁人开出自己的药方,有人说改良,有人说拿起刀枪干革命。但一再革命,结果终会是动荡不安,怎样才能够维持社会稳定?
而近代中国还面临着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的缠斗。
曾经的天朝大国在整个世界都处在全球化过程之时,关上了大门,做着“天朝大国无所所有”、同情可怜他国,“恩准与你们交易”的美梦。
李鸿章甚至提出中国若发展要做到“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八字“箴言”,而这似乎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些现代人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似乎武力成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有人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历史学在中国逐渐成了显学,这背后似乎有一个深刻的道理。正如袁伟时在《缠斗:方生与未死》自序中说的那样,“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但却“希望用最真诚的态度带领读者追求迟来的中国梦”。
老人与他笔下的历史
1985年2月,袁伟时的第一部书《中国现代哲学史稿》写完后,他曾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不愿再做受谴责的一代,就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从百年的屈辱和挫折中充分汲取教益……学术与盲信势同冰炭。因此,我的信念是:我只把我看到的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
随后的近30年来,袁伟时写下了《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及其增订新版《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以及《路标和灵魂的拷问》等专著。
作为历史学家、哲学教授的袁伟时一直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作为自己的追求。
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的学术生涯从此屡有风波相随”。
“每个人时间有限,我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继续宣扬我的观点。”袁伟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