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科技日报】丁肇中:中山大学对AMS实验成功做出重要贡献

稿件来源:科技日报2013-04-12第12版 作者:杞人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3-04-12 阅读量:

4月3日,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团队宣布,发现超过40万个正电子,标志着人类对宇宙暗物质的探索认识迈出了重要一步。记者近日在参与AMS项目的中山大学了解到,该实验结果发布后,丁肇中在给中大校长许宁生的来信中,对该校为AMS实验成功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丁肇中在信中表示,“AMS每天不间断地纪录与采集数以亿计的数据信息。中山大学对AMS项目的研发和组装有着卓越的贡献,并一直支持AMS在轨道运行情况的监测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AMS的第一篇文章已于2013年4月5号公开发表,受到各国科学家、媒体的重视”,“中山大学对AMS实验的成功做出重要的贡献”。

据了解,中山大学是AMS中唯一研制用于太空的实验装置的中国高校。该校负责开发为探测器提供高度稳定、均匀温度环境的热控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工作的机械泵驱动的两相液体回路热控系统。2011年8月,阿尔法磁谱仪在国际空间站已工作近6个月,当时,丁肇中在给中大团队负责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何振辉的信中表示:“阿尔法磁谱仪的径迹探测器热控系统一直在非常精确和稳定地运行,您的团队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太空中第一个使用这种技术的系统。此热控系统将对未来空间探索、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也相信径迹探测器热控系统在地面工业和科学方面还会有许多应用。” 今年4月5日,AMS实验组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又专门提到,由中大负责研发的AMS径迹探测器热控系统为探测器的精密工作提供了保障。

AMS预期在太空站的生命期内将量测数兆个宇宙射线,原始数据的分析工作量十分巨大。每一个收集的事件其参数需经仔细的重建、定性与存档后,再由数个AMS物理学家分组进行独立的分析,以确保物理结果的精确。

丁肇中对中大参与AMS数据重建和分析工作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给许宁生的信中说:“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的博士生翁致力先生对AMS数据分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合作并受到他们的重视,大家都肯定了他是多年来与我们合作的最优秀的中国青年科学家。”

据全程见证中大参与AMS项目的中大党委副书记李萍介绍,自2004年初中山大学正式加盟AMS-02计划以来,该校先后共有23名教师和57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工作。通过参加AMS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研发和管理经验,提升了学校承担国际最高水平研究项目的整体能力,也大大提升了中山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在学科建设方面,AMS国际合作项目还促进了该校热物理与能源利用技术博士点的设立和发展。该博士点现有6名博士导师、7名硕士导师,培养和培训了一批研究生,其中包括博士毕业生7名、硕士毕业生7名;在站博士后2名,在读博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7名。

■ 新闻链接

暗 物 质

人类已知的物质是正物质,由原子组成。反物质则由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暗物质是看不见的物质,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