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中大师生助丁肇中发现暗物质 用于实验的主要探测器热控系统为中大研发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3-04-12(江门版)第20版 作者:刘黎霞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3-04-12 阅读量:

宇宙中无所不在又无迹可寻的暗物质,似乎正从理论预言走向现实。4月3日,诺奖得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率领的AMS团队宣布发现超过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这个实验结果的发布,立即引起世界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点燃学界对破解暗物质之谜的热情和信心的项目,有着“广东制造”的身影,其热控系统为中山大学研发,丁肇中团队此次发表论文的作者也包含了18名中山大学参加AMS计划的师生。

暗物质就快找到?

由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是安置于太空中的精密粒子探测装置,耗资21亿美元,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计划之一,全世界有16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与了这一项目。

AMS以探测外层空间反物质与暗物质为目的,被认为代表近年来最具前瞻性和最复杂的实验。2011年5月16日,AMS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这次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Review Letters)宣布的成果是历时18年后的第一个实验成果。

广东省投入3000万科研经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在太空中筛检高能粒子的家伙有着“广东制造”的身影。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空间技术中心主任何振辉教授介绍,中山大学参与的是AMS上最主要的探测器——— 径迹探测器的热控系统研发,即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中保持探测器需要的稳定温度和热环境。

该热控系统是国内大学参与AMS项目所研制的、唯一在太空上运行的装置。由于AMS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其所在环境最低温为零下90℃,最高漫为230℃,热控系统相当于给所有原件穿上了一件“保温衣”。AMS所工作的温度要求不超过正负1℃,当时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中山大学前后参与热控系统项目的师生有70多人,丁肇中此次发表论文作者就包含有18名中山大学参加AMS计划的师生。论文中特别提到,由中大负责研发的热控系统为探测器的精密工作提供了保障。

AMS的首个研究成果出炉后,丁肇中给中大校长许宁生写来贺信表扬中大团队:“中山大学对AMS项目的研发和组装有着卓越的贡献。”据悉,中大承担的这个项目得到省政府支持,广东省政府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