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小微企业减负 两个巴掌要拍响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3-04-08第AII13版 作者:陈淑仪 杨洋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08 阅读量:

上周,东莞发布了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调研报告,南都也邀请了一批小微制造业分享了他们的账本。一个从事制造业10年的小老板就给记者兜了底:产值中大概六成是原材料成本,近两成是劳动力成本,扣除了房租水电等运营成本后,税前利润占比15%,但其中有一半都上缴了税费。计算器一摁完,小老板就一声嗟叹:小微企业“小微”盈利,已是公认的事实。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就指出,“一眼可以看出,这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的账本”,这类小微企业在东莞星罗棋布,他们的利润空间小、抗压能力弱,但官方出台的系列税费减免措施,却难惠及于此。林江就指出,真正要为小微企业实现减负,必须“两个巴掌”一起拍。

拍第一个“巴掌”的当然是政府。东莞官方在过去一年已显示出积极的态度。市里先是提出了“综合成本减一”的方针,让国税等部门通过出口退税等方式减税免税,年中更有中小微48条实施。按理说,中小企业应该接掌,回应政府的“G ive m e five”,但不少小微企业却在调查中反映:“上面的优惠咋都沾不到?”以声势浩大的“营改增”为例,高埗一家塑胶玩具厂的老板彭俊发仔细研读条例后发现,受益的都是服务业和高科技企业。2 .0版本的东莞十亿融资有了新突破,但门槛也高。

而“中小微48条”帮扶政策中,取消疾病控制、卫生检验与技术服务等收费,着实让许多企业减轻了负担;但企业在申请技术研发上的税收优惠以及专利补助时,却被很多细节绊了脚。在厚街做十字升降臂的罗老板就反映:“我的专利德国人都说好,但申请时一定要我提交两年以上的居住证,我在东莞创业十年了,没办过这个证,现在补办也难以补足年份,只能放弃”。更多的小老板则像万江韵泽服饰的舒林峰,对政府释放的政策利好全然不知,只会埋头苦干。

林江就提醒,政府制定了系列帮扶政策后,在推行的过程中,要加强信息的传达,让更多地小微企业知晓并信任。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更多的听取中小企业的声音,有哪些细节“绊脚”?有哪些门槛还可以斟酌?但是,小微企业自己这一“巴掌”也要拍得响。通过政策受惠求之不得,他们自己还不“给力”吗?

此外,林江分析,从生产型小微企业看来,企业之所以微利,是在增长环节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推行“营改增”后,原来购买物料承担的增值税发票可以抵扣。“很多小微企业财务状况并不完备,得到的发票也不完整,就享受不到政策红利。”他所介绍的情况,在小微企业中得到印证。有做毛织的小老板就反映:“买物料的发票都不一定完备,请客人吃饭的业务费,还有一些不正规的物流收据,更难获得发票。”除了争取财务账面上的“减负”,林江还指点小微企业“以进为退”。例如,增值税给企业的压力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产品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有讨价还价的资本,那么增值税就可以嫁接到价格上。如果不能的话,这部分的压力会进一步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同样,原材料成本占比超六成的企业,则可以加大研发费用,压缩材料和人力对成本的影响,减少采购等环节一样也能够减税。

总而言之,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中的草根阶层,不能忽视其成长的生机和活力,要想在春风化雨的政策中沾得雨露,需要比中型以上的企业更为积极主动一些。政府和小微企业这两个主体都已经伸出巴掌,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好把掌声拍得响亮。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