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9日,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等省专家学者,会同清远本地研究人员到清城、清新、连州、连南、阳山等地,开展对清远历史文化资源的第一轮考察。
这次考察,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清远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与宣传工作座谈会的要求,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共同组织的一次活动。除了黄伟宗之外,还有中山大学教授、地理学家司徒尚纪,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建筑学和非遗专家谭元亨,中山大学教授、考古专家张镇洪,广东女子学院副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佩瑗,省社科院研究员、产业经济专家潘义勇,省委党校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许桂灵和省政府参事室交流合作处副处长李海春等知名专家、学者。按照省专家初定的课题,此行重点考察清远境内的古代官道、关隘、古城遗迹、瑶族文化和水利工程,也是对2005年考察清远水文化、古文化的延续。
考察结束之际,黄伟宗教授说:“清远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深入研究北江文化奠定了基础。”并认为这次考察很有特点、大有收获。
一是“两个结合”:专业人士与相当多的当地学者相结合,开创了考察队伍组织结构的先例,清远本地学者的研究成果、钻研精神和他们所掌握大量资料令人赞叹,这为今后专业人员的考察、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考察相结合,对飞来峡水利枢纽和峡山、峡江文化的调研,开阔了视野;在南岗千年古寨,了解到瑶家姑娘、小伙子时兴用手机谈恋爱,这是文化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为研究民风民俗的变迁打开了新的思路。
二是“四大成果”:骑田岭南天门古道,是最早的南北交通运输主干线,不仅是开展珠江文化研究以来,继南雄梅关、乳源西京之后发现的第三条经济文化通道,而且属于水陆联运的性质。
龙口村龙腹陂,基本上可以确认是广东境内第一个上规模的水利工程。
对阳山关的考察和讨论表明,阳山关是一只“生金蛋的母鸡”。目前,学术界对阳山关的确切地址众说纷纭,“寻找阳山关”热潮一直未退,这对学术研究、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有益无害。
考察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龙颈镇中宿居,可以确认这一带是清远人的主要发祥地;同时,在古祠堂发现凤的图腾,可以追溯清远凤文化的渊源和传承。清远之“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灵和美丽的寄托,而是义勇精神和感恩报恩的象征,是水文化、北江文化的产物,蕴藏着悲壮之美、中国传统道德之美,这在全国各地众多的凤凰传说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