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红钱山白甘蔗烧猪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4-03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03 阅读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四月初到五月初,广州银河公墓一带,行人纷纷纭纭,摩肩接踵。这时天气渐热,人们怀着孝思挥汗奔忙的情景,实在令人感动。

清明,原是农历廿四个节令之一,农谚云:“清明一到,农夫走跳。”又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为纪念宁被烧死也不肯出仕的介子推,下令在清明的前数天,不准举火做饭,称为“寒食节”。后来民众索性把清明与“寒食节”结合起来,利用即将开耕的余暇,拜扫祖先冢墓。久而久之,清明节的内涵,便侧重于人们表达慎终追远的孝思了。

小时候,我在清明节跟着大人到广州近郊上坟。举目四望,坟茔都建在丘陵地带,像是从地面凹下去的一张张“公坐椅”。当人们来到亲人坟边,附近村民便扛起锄头围拢上来,说要帮忙除草修墓,讨取“红山利市”。这其间,双方少不了讨价还价。说来有趣,近代广州的商业意识,也弥漫到荒野坟冢之中。

坟茔清理完毕,村民便锄出些土块,置于坟头和“山手”、“后土”之上。土块如仰碗,与复土构成一阴一阳模样,用以压着被称为“红钱山白”的陌钱。然后,叔伯带着我们小兄弟摆上甘蔗烧猪等祭品,焚香展拜。礼毕,大家在坟边或站或坐,一面嚼食着甘蔗,分发烧肉;一面诉说些家族源流、逝者往事。当蜡泪成灰,冥镪熄灭,大家相率下山。黄昏里,丘陵处处,只留下红白的陌纸在风中飘拂,点缀着荒野的苍茫。

传统节日的民俗形态,往往折射出一定时期和地区族群的心理意识。在中原,清明上坟,哀思笼罩,扫墓时,人们也有在“土馒头”上压上黄色陌钱的习俗。而广州人压坟的“红钱山白”,乃是两张不同颜色的陌纸,一张红色,一张白色。白色自然与丧事有关;而红色,则有吉祥的意味。这一白一红,哀乐交集,方死方生,它反映出广州人在思亲的日子里对待生死的态度。

近三十年,广州推行火葬,郊野坟冢,夷为平地。清明时节,人们多是到放置骨灰的场所缅怀逝者,这一来,在坟上压放“红钱山白”的旧俗渐渐少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属于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形态有所变化,也是很自然的事。

不过,广州人在清明供奉祖先的祭品,到现在,依然必备甘蔗与烧猪。甘蔗切段,祭毕,人们相率把蔗吃完,取其有始有终之意。至于以皮红肉白的烧猪致祭,则是期望先灵保佑子孙“红皮赤壮”,健康吉祥。甘蔗烧肉以及“红钱山白”等独特的清明符号,寄寓着广州人在哀思中又融合了憧憬幸福生活的情绪。逝者既已矣,生者日方长。正视现实,着眼未来,这正是淡定乐观生活态度的表现。而从清明祭祀的一些特定的符号里,我们也可以窥见广州的品性。

相关

作者简介:

黄天骥教授,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 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来自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网站)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