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冯原:让更多的人在更长时间共享文化多样性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3-04-05第B04版 作者:朱绍杰 黄艾明(文字整理)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07 阅读量:

4月1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在广州方所开讲“从广州塔的命名看城市文化”。讲座剖析2010年广州塔的命名争议,分析事件给城市文化与公共领域决策带来的启示。

讲座尾声,有听众就近日热议的红专厂是否该为建金融城让路的问题提问。冯原在现场这样回答:红专厂处在珠江新城这样一个敏感位置,这里是广州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区域。从经济建设角度而言,金融城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比过去更重视,也更受益于文化多样性。

冯原表示,拆掉红专厂建金融城固然有其受益面,但保留红专厂,会让更多的人在更长时间共享文化多样性。

广州塔的命名引发争议

2010年亚运会开始之际,广州的新地标——广州塔闪亮登场。它的出现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为从这个地标性建筑的功能性质来说,广州塔的实用功能几乎等于零。

广州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她是广州的一个新象征,她要产生新的城市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她一定会成为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和现象。

在方案初公布时,民间就产生了一个流行的名字——小蛮腰。这个名字顷刻间便在网络和舆论之中传开了。我们知道“小蛮腰”是广州塔的一个小名,但作为一个新的文化城市象征,她需要一个正式的称呼。那么这个称呼从何而来?选择什么样的名称与广州这个地标相匹配呢?

这个问题在2009年至2010年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公共事件。我们可以剖析这个公共事件,从中揭开城市文化的意义。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说过,命名就是一种权力。可见,命名不是一件小事情,名字越往大走,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或是一种政治理念这种程度上,名称就是一种公共产品。所以一个城市象征物,她的名称跟所有人都相关。

在过去,命名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领导说了算。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命名。但如今逐渐走向公共性的社会。自从广州有了新地标之后,以及民间社会自发给出了“小蛮腰”这个命名之后,城市执政者便选择了一个更趋于公平的方法,公开向海内外征集名称的竞赛方案。

命名竞赛在海内外汉语文化圈收集了182534个名字。这18万个名字海选后被专家精选出前十名。但当这些方案公布之后,舆论哗然,大家都认为这个结果不能服众,不能得到全部广州人的认同。这就是专家组跟民间组之间的意见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亚运即将开始,广州塔即将开放给公众参观,但优胜方案引来一片反对,那怎么解决呢?

为广州塔的名称进行诊断

在2010年初,广州市政府委托中山大学,希望利用大学中的智库资源来解决这个难题。由陈春声副校长带队,集合了几个专业的教授,其中我是代表了有关形象设计的专业领域,组成了“疑难杂症”小组,为广州塔的名称进行诊断。

当时,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刘志伟教授认为,其实没有什么好名称,最简单的名称就是最好的,就选广州塔吧。我说,对。我也认同这个名字,但广州市政府明令规定除了广州塔以外的名字都可以选,这是放在任务书里的条件。

于是这个问题就撞到我枪口上了。因为,名称与形状形成对称叫做形名对称,这正是我的博士论文,我是做名称和形状的文化研究的。因此我建议,把问题转向。我们不再去发明名称,我们只要论证广州市政府不喜欢的名字是它不能拒绝的名字,并说服市政府去接受这个名字。

我们在讨论一个公共领域的话题之中,通常会选择最佳的选项。但这个选择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最佳,而应该转化方法,选择最少异议的选项。一个所谓的最佳的选项,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最佳的;但一个最少异议的选项,就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异议最少。

这是一个公共领域的选择策略,我们要避免公共意见的争端,因此我们要把“最佳”转为选择“异议最少”。在这个情况下,不同意见最少则成为了我们的最佳选择方法。

我们按照由“高雅趣味”、“大众趣味”、“波西米亚左派”、“布尔乔亚右派”等元素建立起坐标模型。并把不同的命名方案放在这个可量度的模型中来进行比较和呈现。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广州塔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名称,但在出现争端的情况下,它可能引发各派的意见最少。

在这个情况下,它可能就是不是最佳的“最佳”。因此,公共领域的选择是一个次佳的选择而非最佳选择。当这个结果尘埃落定之后,广州市政府公布了其最后的名称——广州塔。

这个结论和我们的预测一模一样,一开始大众舆论哗然一阵子,但如今广州塔这个名字已经被所有人接受了。显然,选择了一个中性的名称,符合了公共领域的选择策略。

事件的启示

公共领域的困境在于,越是具有公共性的产品其实越是难讨好所有的民众。过去无所谓,命令是自上而下的。在所谓的命令式,计划经济的体制中,民间没有说话的份,我们谈也别谈,发明一个名称甚至会被说为思想反动。

然而现在不一样,在媒介时代里,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在公共领域发言。但每个人是无法超出一定的集团性的文化选择,也就是说,所谓的个人,其实是跟你我他意见相对相同的一部分人合在一起。

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看到或大或小的集团组成了广义上的市民、专家和政府,所以这个城市文化是由不同的大大小小的意见集团所构成的。广州塔的命名其实是在一个意见自由市场条件下的意见竞赛和意见对抗。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文化多样化的城市中,在文化态度上既有认同又有对立,是一种幸运。在这种开放的、包容的、相互争论的文化态度上面,其实是大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大熔炉的表现。

通过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种文化态度,这种文化态度会给我们身边的某些人一起反对另外一些人。只要这个城市足够的开放和包容,我们就可以生活在一个多样性文化发展的未来当中。

文化的多样性反映是在我们自身的文化态度之上,我们在评判一个公共事物的时候,不要迷信自己的态度,因为自己的态度可能代表某个集团,或是被其所塑造的。而这种态度就是当今城市文化现象的表达。

(讲座内容整理经节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