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报才知道: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又得悉,现在的广州小朋友很少唱儿歌了。孩子们说,新儿歌不带劲,不好玩云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颇值得人们思考。
在广州,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儿歌、童谣依然是十分流行的,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记得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作曲家李海鹰根据广州儿歌《落雨大》的音乐元素,谱成一曲。乐声一起,婉转舒徐的旋律在夜空里回荡,让听者如痴如醉,感受到广州的生猛淡定和活泼优雅的魅力;岁月如歌,也勾起了老广州人对家园的许多回忆。
言为心声,儿歌是童心的写照,它往往能反映出一定时期儿童和社会的心理。我记得,小时候唱过的儿歌,均用粤语唱诵。那时以 “月光光”、“鸡公仔”和“落雨大”等词语起兴的几组最为流行。它们说不上有什么特定的思想内容,不过其中又会有颇堪咀嚼的意味。像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教我做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通俗的词语,流畅的调子,曲折地反映出在自然经济转型的时期,处于下层的广州人对待劳动和生活的态度。有一首儿歌,唱的是:“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都说迟),眼泪唔干入下间(进厨房)……”,它是女性诉说在家庭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心声。另外,在“鸡公仔”的一组儿歌里,有一首则是这样唱的:“鸡公仔,尾婆娑,三岁孩儿学唱歌,唔使爹娘教导我,自己精乖冇奈何。”这唱词,则以赞扬孩子聪明的口吻,培养儿童自信的意识。
在上世纪初叶,儿歌《月光光》是广州儿童传唱最多的一首。这首童谣开头几句是:“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葡突(苦瓜);葡突苦,买猪肚……”这些句子,写的无非是儿童在购物时挑挑拣拣的情态。可是,当说到“……刀切菜,买罗盖;罗盖圆,买只船”,词风忽转,最后几句是:“船漏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蒲(浮)头,一个沉底……”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孩子们也受到爱国思想的影响,所以《月光光》在一连串“顶针续麻”的句式之后,“卒章见志”,对外来者肆意戏谑。
生动有趣,是儿歌的基本要求。过去有些儿歌,“无厘头”式的歌词没有什么意义,但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我想,它能起到让孩子们习惯集体玩耍的作用,这就够了。
从来世事如流水,旧时代广州的儿歌,当然已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了。但从过去儿歌流传的情况,也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如果多一点让孩子们自编自唱,大人们从旁引导;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健康的情操,这比越俎代庖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