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第二届岭南论坛在穗开幕 专家学者论剑新时期新动力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A01、A14 作者:黄倩蔚 贾肖明 高国辉 丁雯 编辑:黄爱成 发布日期:2013-04-01 阅读量:

南方日报讯 昨日,主题为“中国经济:新时期、新动力”的第二届岭南论坛在中山大学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党组书记苗圩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刘世锦、郑永年、许成钢、许小年、许宁生等出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副省长陈云贤会见了论坛主要嘉宾。

党的十八大后,各界对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甚高,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稳健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焦点。本届岭南论坛,千余位政商学界领袖精英齐聚改革开放及经济转型前沿省份广东,深入探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低碳发展、金融改革等国内重大经济问题,交流对中国经济发展变革的思考和认识,聚焦中国政治经济的新格局,解读对于新一轮深化改革的要求与期待,探讨长期可持续增长如何成为可能。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银监会前主席、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名誉院长刘明康主持,徐少华致辞。

刘明康表示,从有质量的增长,有效益的转型的重要命题开始,聚合这么多顶级人才,舆论界、企业界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巨大变革的新时期,在追求新的道路时要加上新的思维。

徐少华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东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广东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先行先试的魄力,更加注重以市场配置资源,增强发展的活力动力。广东的发展需要让各个阶层的人各得其所,快乐生活,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并形成制度性的安排。

本届岭南论坛由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与财新传媒共同主办。会上,陈云贤作了主题演讲。

工信部部长苗圩、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等千位政商学界要人齐聚羊城 寻新经济增长动力 用创新打开新局面

转型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梦离我们还有多远?

昨日,千余位政商学界代表齐聚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羊城,参加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与财新传媒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岭南论坛”,论剑主题即为:“中国经济:新时期、新动力”。

“创新、质量增长、绿色发展、市场化改革、顶层设计、企业家精神……”无疑是昨日论坛上最多被提及的关键词。正如不少专家所说,社会各界对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甚高,新形势下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难度和复杂性都不可低估,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正确的策略和战术。

昨日专家们普遍的共识是,中国下一步应优先推动有利于发展新增长点的改革,以此减少改革阻力,同时既保证增长又保障质量。从今天起,中国亟需新思想,付诸新行动。

要质量要幸福不要粗放增长中国到底要不要追求高GDP增速?在昨日举行的“第二届岭南论坛”上,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学者们都强调,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广东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给出的看法是,“有GDP不一定幸福,但是没有GDP一定不幸福。”以广东为例,目前为止还有13个地级市的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遥不可及。

“中国梦是什么?我觉得中国梦不是GDP的梦。现在大家都在谈2020年中国的GDP要超越美国,但为什么没有人说2020年中国没有毒奶粉了,我们的空气质量变好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年均10%左右的高增长,但未来增速将会下降,并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潜在增长率大概在7%左右,甚至有可能只有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刘世锦强调,中国增长阶段的转换,并不是说中国经济前景悲观甚至将要从此衰退。“从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发展历史看,经济增长无一例外都在经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回落。”2012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9000美元,刘世锦认为,从逻辑上讲,中国目前已经非常接近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的转折点。“最近两年,包括广东在内的沿海发达地区的增速已经开始回落了,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在刘世锦看来,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回落,但背后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郑永年认为,创新才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红利。他强调,改革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改革会对既得利益构成巨大的压力。在既得利益之外培养新的利益是相对容易的。比如,让大型的国有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失败的机会多于成功的机会,因为没有动机。但如果允许民间的金融机构产生,它们成长起来后就会给中小企业贷款。

如果要质量增长就意味着增速回落,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必定还要创造新的增长点才能满足人们追求幸福的要求。对于如何创造新的增长点,刘世锦提出了3点建议:其一,引入新的投资者扩大竞争,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允许民资进入高铁、地铁、电力、电信、石化、天然气等行业;其二,深化城市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其三,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促进产业升级。

“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通过改革应该形成聪明的政府,有效的市场,再加上创新企业。”刘世锦说。

新一轮变革的制度空间何处求?昨日的岭南论坛上,学者和部委官员都一致将其中的焦点放在了如何更好发挥市场力量,进行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上。

昨日论坛上,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分析指出,当前要促进工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苗圩分析指出,投资的合理增长对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尤为关键,其中民间投资又是社会投资的主体,也是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对于提高经济总体的效益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2012年,在全社会36.5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61%,相比2011年增长了23.4%,比全部投资增速快4%。“我们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市场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正在顺利地展开。但在一些问题上,社会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包括究竟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外资和中国的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是否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等。”苗圩分析认为,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放宽市场的准入。还要对程序加以引导,特别是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部门。

“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发展是两个高度相关的问题,促进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事实上也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将在去年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大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演讲中也提出,中国产业升级的潜力很大,但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靠企业和市场的选择,政府的选择和参与都必须非常谨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称,近年来虽然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比如高铁、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等基础产业都有比较大的潜力,但这些领域竞争不足,效率不高,投资风险较大。必须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和扩大竞争。

他分析认为,这次国务院的改革撤铁道部进行政企分离改革,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铁道部改革需要资金,社会有大量的资金需要进入。”刘世锦表示,外部的资金可以进入,形成清晰的业务结构,企业治理结构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机制,这是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铁路方面的改革是否会成功有一个标志,就是看外部投资者能不能、愿不愿意进入。其他的行业,石油、电信、天然气也需要进行改革,解决相应的问题。”

推进城镇化关键是加快人口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如何真正实现人口的城镇化?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如何才能在城镇化的同时协调好关系,让民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城镇化面临的课题,成为岭南论坛热议的话题。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协调好土地与人的关系,充分发挥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与会嘉宾的共识。

要让福利制度与户籍脱离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如何健康发展?在第二届岭南论坛现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提出,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弹性系数过高,需要下功夫解决。关键之一就在于加快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应该享受的福利制度跟户籍相对脱离。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般常用两个指标,一个是土地城镇化,一个是人口城镇化。从一般情况来看,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上个世纪美国也呈现了这样的规律,土地的城镇化的速度一度出现了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高17%-18%。

胡存智指出,我国目前土地的城镇化也快于人口城镇化。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中,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1.71倍。2000年到2010年基本保持这一趋势,仍然是1.85倍。

土地城镇化的速度稍微比人口城镇化提前无可非议,但是二者差异不能过大。两者进行比值计算的弹性系数,公认的弹性系数是1.12左右,如果低于这个数字就太拥挤,可能会出现很多城市病。胡存智认为,“而中国目前是1.85,距离拉得太快,这就显示土地比较浪费,城市扩张得太快,要下功夫来解决。”胡存智指出,要扭转土地城镇化过快的趋势,主要是两方面工作,一是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要加快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第二要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过快的扩张,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稍微下降。

目前,城市中有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城市户籍,流动性较强。胡存智认为,首先要加快各类人口进城定居。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常住人口,不要总是流动。“应该享受的福利制度跟户籍相对脱离,使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逐步享受城市应有的保障和福利。”同时,在“入口”方面,还要解除户口上的限制条件,确实增进城市定居人口。“不要将户口和户籍看得这么重,只要是进城的人都要享受同样的福利。”城镇化是中国发展最大的内需潜力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后,将有大量城市户籍人口,他们成为提升内需的主力。然而城市人口增加只是意味着花更多钱增加消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只关注花钱消费而忽视城市财富的高效创造是本末倒置,真正城市发展就无从谈起。

刘世锦指出,城镇化的潜力引起很多人讨论,中国的城镇化至少有20%以上的增长空间,涉及到两亿多人。而现有城镇常住人口中,仍有近20%的非户籍人口。有研究估计,这部分的人群解决户籍问题后,其消费将会增长30%左右,相当于6%的国民经济。

城镇化蕴藏着巨大能量,但如何正确认识城镇化的这种潜力则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刘世锦指出,城镇化带来的内需不是一般主观的需求,而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以收入增长为基础的。

“如果将农民工进城仅仅看成是花钱增加消费,而不关注和关心如何让他们就业创业,这就是本末倒置,城市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世锦认为,城市与农村相比,之所以有更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城市能够形成集聚效应。而城镇化需要随之进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让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更好配置,通过集聚效应形成更高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加快市场化改革激活民间投资活力

■精彩观点

从世界城镇的发展历史来看,城镇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产物,并不需要很多人为的干涉,一般的情况下是缓慢形成的,有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人文因素的作用,进行不断的协调。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摆脱经济污染和约束的情况下,必须选择新的战略,千方百计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

经过处理之后的垃圾,通过焚烧发电,还能成为一次性的能源。焚烧一吨垃圾可发电600到800千瓦时左右,仅广州一座城市的垃圾发电,就能供20万人用电量的需求。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

如果说我们13个地级市人均GDP都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怎么去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

中国要有高质量的增长,需要两类人,一类是改革的领袖,政治领袖;一类是草根企业家,两者结合,就是创新创造,实现中国梦。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李河君

为什么现在创新是最重要的?因为产品本身就是商品,任何的商品都可以被量产。市场上真正需要的是顾客的体验,因此体验经济才是市场的主流。由创新引领体验的价值,才是未来经济成长的硬道理。

——研华科技董事长暨执行长刘克振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