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为“吃人”沙井装上制度“防护网”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4-01第B05版 作者:李佳莉 谭敏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01 阅读量:

近些年,各地城市水涝问题日益严重,暴雨来袭之时,平日毫不起眼的沙井却频频发生“吃人”惨剧。被誉为“城市良心”的下水道不安全究竟是规划建设的问题,还是城市管理的责任?怎样才能让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真正成为安全工程和安心工程?本版特约专家进行讨论。

采访嘉宾:

万汉斌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

何艳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城市设计:历史欠账太多 缺乏科学规划


这几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推进,城市里的道路越修越宽,高楼越来越多,可是,绿地却在不断减少,清澈见底的河涌也日益浑浊乾涸。下水道系统的脆弱更是成为大城市发展的软肋。

3月22日晚,长沙突降暴雨,电闪雷鸣,21岁的邵阳女孩杨丽君不慎落入被积水冲开井盖的下水道,至今下落不明。事实上,杨丽君的惨剧并非首次发生,仅2010年5月前后,广州就连续发生三起沙井吞人的事故。这几年,只要一下暴雨,城市必遭水患。北京成了“积水潭”,夏天到武汉去看海……为什么下水道问题集中爆发?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万汉斌认为,城市内涝问题本质上还是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比较滞后,历史欠账太多,一般也就能防两三年一遇的暴雨。只要出现强降雨,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再加上地面硬铺装过度,雨水缺乏缓冲容器,缺乏湿地、低洼地、湖面、河道的缓冲与调蓄洪能力,城市规划缺乏对绿地、水系的保护,城市安全缓冲空间不足,强暴雨突袭,城市内涝严重。

“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出了问题,并不是城市化发展快慢的问题,而是一个科学设计的问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举例说,青岛现在的城市容量跟城市设计与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那么多年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还能承受如今城市的容量,说明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是个科学的过程,而目前我们很多城市规划被行政主导,偏离了科学的本义。“我们没有对地下系统进行定期的考察和风险评估,对它能够承受多大的降水量进行正确估算,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和修正。”她说,许多人去过新加坡就能发现,在城市设计的细节很科学,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公路是略向一边倾斜的,就可以方便排水,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城市管理:重面子思维难治“下水道”病

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历史欠账已经让我们受到了惩罚。可是,城市已经建起来了,改造地下管网的代价比重新建设的难度更大。

城市的地下系统和管网是城市很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什么城市不愿意花钱去进行科学的下水道的设计和建设?何艳玲教授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地下系统和管网建设一是花钱的基础性投资,二是钱花在暗处,没法让人知道。这也说明我们的城市发展理念有问题。

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下水道的重要,还是更愿意花钱建广场或者标志性建筑。因为中国的城市竞争都是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没有一个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看城市下面的。而地方政府几年一换届,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大家看到政绩。可是,目前许多城市的地下系统都需要重构,投资非常大,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在一届政府内根本无法解决。而重构期间,还会对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可能引发一些社会争端,影响市民评价。

事实上,世界大都市较完善的下水道系统都可追溯到数百年甚至更早期的投入。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全世界有名,也陆续修了一个世纪。要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何教授认为,需要政府拿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尽管也引起高度重视,但采取的措施仍是技术性的修修补补。像对井盖加防护网的措施,只能缓解“下水道”的病症,不可能根本解决整个排水系统无法胜任城市容量的问题。

技术改进:专人值守事故高发地

近两年城市内涝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和应急能力的反思。万汉斌所长认为,目前的地下管网建设长期滞后,没有几十年,不可能实现完全扭转。不过,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手段,可以减少因此而带来的灾害。比如,北京把很多容易发生事故和发生过事故的地方,由信息系统纪录下来,重点关注。一旦发生强降水,为了迅速排水,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就一定要有人值守。他提出,也可以在井盖设计上进行改进,使一般人员无法完全掀开,或可借鉴一些先进经验,将水平井盖改为竖式道牙排水,或将排水井引入绿化带,与车行、步行道分离。

他强调,也可以从城市管理上进行反思和改进,一是要重视已经发生过的灾害和教训,引以为鉴。他举例说,日本有灾害标记制度,哪里发生过什么类型的灾害,如何逃生避险,都得有安全地图,给市民一个现场的教育与警示的作用。二是强降水对城市的冲击已经有多次,现在应做好预警,对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相关责任部门需要提前采取干预措施,灾后有补救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制度防护:市民参与提高公共决策科学性

“城市地下系统性安全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会出现,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健康、让老百姓安心生活的城市,任重道远。长期来看,我们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城市由快速扩张转变成精细化管理,安全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上应该先地下后地上,以人为本,确实从城市安全角度出发考虑这个城市。”万汉斌所长建议,老城区的改造必须地下先行,特别是市政管网的完善与更新;而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需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百年大计,建设好地下综合管廊比地面道路绿化景观更重要。

“对家庭最重要的就是水电工程,对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也是这样的隐蔽工程。如果让市民投票选择是把财政经费投到下水道,还是建高楼,相信答案会不同。”何艳玲教授认为,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型才能提高公共决策科学性和行政效率。市民就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重大决策都应该让市民参加,让市民真正对城市负责。不过,她也提到,公众参与也未必一定会带来正确的选择,也需要市民有更多的科学知识,理性解决城市的问题。不过很显然,建设制度的“防护网”,是比建设城市排水系统要复杂得多的综合工程。

他山之石

法国巴黎:下水道宽敞可通车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该下水道位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蜘蛛网。其宽敞度让人惊讶: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宽约1米的便道供检修员通行。维护人员可持终端设备到现场进行维护,每年至少两次。

日本东京:耗时14年建成东京的“首都圈外围排水道”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整个排水系统投资约合人民币200亿元,耗时14年建成,地下河深达60米。这项工程全程使用计算机遥控,并在中央控制室全程监控。工程建成当年,该流域遭水浸的房屋由最严重年份的41544家减至245家,浸水面积由27840公顷减至65公顷。

德国柏林:雨水污水各成排水系统总长9300公里的下水道系统,75%的下水道采用雨水和污水分别处理的独立排水系统。雨水排入周边的河流湖泊,而生活和工业污水则通过废水管道到达排水站。既合理回收利用雨水,又缓解城市用水和排水压力。

观察眼 井盖无须“三个和尚”管

很多人认为,既然下水道的积弊难在短时间内改变,那么给下水道盖上安全的沙井盖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问题又来了,一个小小的沙井盖上竟然涉及了10多个部门,“三个和尚治井盖”成为管不好井盖的关键所在。

如果按功能划分,井盖上的名字可说出一大串:供电、供水、热电、燃气、有线电视、电信、移动、联通、铁通、交通信号……正如“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盒奶”一样,城市并没有一个统一机构对路面窨井设施进行管理,这是城市管理的一个明显漏洞,权责不清、互相推诿的多头管理使得井盖丢了无人管、轻易就能“张嘴咬人”,最终“沦陷”为一个个城市窟窿,甚至成为夺命陷阱。

沙井盖的管理漏洞反映了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沙井“吃人”的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必须及时堵上这个漏洞。如何堵上?可考虑井、盖管理分离的办法,把沙井的管理和沙井盖的管理分开,沙井作为相关部门的设施,其管理可分属不同单位。但沙井盖则应该被看作是市政设施,由市政部门统一管理。其实广州市曾经将沙井盖的管理统一到市政园林局一个部门,效果相当明显。遗憾的是,后来市政园林局被拆分后又回归现状。

因而,沙井盖的管理须打破“三个和尚共管”、但谁也管不好的局面,由市政部门统一管理和协调,这样既便于管理,也容易追责,从而给下水道盖上安全的盖子。(李龙)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