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受航道深度限制和国际环境制约 中船落地迈出艰难第一步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03-28第BT13版 作者:游玉华 黄煜升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3-28 阅读量:

■ 样本

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制造基地于2008年12月奠基,当时曾被誉为中山引进央企的典范,预期在2010年投产。但如今4年多过去了,这个寄托中山殷切期望的百亿投资项目,投资完成率依旧较低。

业内人士认为,中船中山项目之所以迟迟无法履约,与两个主要问题相关。一是受航道深度限制,二是受国际环境影响。

总投资预计超百亿

当前,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一种潮流,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振华重工、中船集团、中集集团、熔盛重工纷纷加快海工装备市场布局。

主打装备制造业的火炬区,近年来便聚集了大批船舶制造企业。2008年时,中船集团正式落地中山。中山当时提出以中船中山基地、广机海事重工项目为龙头,打造出一个产值巨大的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产业集群。

而根据当时中船集团规划,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制造基地将和中船广州龙穴基地一起,成为其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基地项目总投资预计超100亿元,主要生产成品油轮、化学品船等高科技船舶,预计2010年后投入运营,届时基地的造船能力可达300万载重吨。

遗憾的是,这个预期影响巨大的基地,最终并没有按照预期进展。

2010年,中船集团曾表示,当年开建分段制造中心,2011年将会建好。码头岸线等规建方案也已经获批准,在2011年底造出第一艘船。到了2011年10月18日,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工业基地船舶分段制作中心正式投产开工。

在市发改局今年初公布的重点项目进展中,记者了解到,中船中山船舶海洋工程基地项目如今仅完成临时码头主体结构施工及部分厂房建设。

两大原因阻碍项目履约

在专家看来,中船中山项目迟迟无法履约,与两个主要问题相关。一是受航道深度限制,二是受国际环境影响。

据媒体报道,去年8月,广东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领导小组调研中山《纲要》重大项目建设、考核指标完成时,中山方面就解释称,中船国际投资项目之所以完成率低,除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持续造成消极影响外,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山港口岸不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籍开放的一类口岸,中山生产出来的船舶不能直接出口,这样就提高了运输成本,拉长了船只进出口时间。

另外,由于横门东航道的航道深度只有6米,限制中山船舶制造基地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这一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其他造船企业。

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上述问题,继2010年横门东出海航道首期疏浚工程完工后,该航道二期疏浚工程也在2012年动工,该项工程在2011年7月已进行环评公示。

据透露,二期工程完工后,横门东水道的平均水深将从6.4米增至9.6米,可有效解决航道深度限制的难题。届时,一万吨级船舶也可自由进出中山港,更大吨位的10万吨船舶也可在涨潮时进港。

【点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明晰奖惩机制 杜绝滥竽充数

近年来,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头等大事。为了招到大项目,许多地方政府不惜拼土地、拼税收、拼人才。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工程,完成招商指标,出现了虚假签约项目的情况。最终,项目无法落实,项目开工典礼搞了几次依旧不见厂房建起来。有的则因为实际投入不足造成土地闲置或低效率,最终项目无法按照当初设想运作。

当然,大项目的履约确实不易。那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提高项目履约率?

首先,我觉得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招商引资的责任体系。在引资工作中,各地有关部门应修订引进外资的考核标准与奖励政策,把引进项目的投资开工率、投产率、外资企业的贡献率及项目质量、技术水平、环保效益、拉动效应等,作为评价地区与部门引进外资工作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从观念上推动项目履约。

其次,在健全了责任体系后,地方政府要更加注重规划。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项目审批等环节,重点在于做好可行性研究。

第三,要建立联动机制。必然涉及多个部门、多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克服少数领导、少数部门抓招商的倾向,着力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形成目标一致、相互配合、高效运作的合力工作机制。

第四,要完善奖惩机制。政府兑现奖励政策,完善和落实考核办法及奖惩政策,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企业。

政府在新增建设用地出让时,应该约定项目施工进度和竣工时间,约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等建设强度,约定违反出让合同应当承当的责任。对不按照约定的用地者给予警告、罚款,甚至直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甚至,政府倘若发现企业签订意向很随意,无合理解释不履约时,可以给予企业不良记录。将来企业再来中山投资,将列入黑名单,以做警示作用。

第五,作为一个二线城市,中山应该将自己的品牌打好。才能在“争抢项目”的经济形势下,真正引入能促进转型升级的项目,令它们尽快落地,尽快投产。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