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个古镇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灯饰业。”2013年,这个以灯闻名的广东小镇已经步入揽获“中国灯饰之都”名头儿的第11年。
走进古镇镇新打造的地标建筑,名为“琪朗”的灯饰设计机构里充溢着别样的“时尚气息”——获得国际大奖的“天鹅头”造型系列灯饰,来自米兰理工等的国内外设计师团队,赶时髦的“3D打印”……
从一个只有7万常住人口、面积47.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到坐拥灯饰企业1432家,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历经辉煌。
然而,十年之后,古镇开始不得不面临土地、能耗、用工的多重压力,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灯饰产业结构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今天,古镇人正以怎样的智慧迎接多重挑战,转型弯道上的古镇又将如何出奇制胜?
创新和服务,正是他们手中改写古镇未来的“利器”——“全链条”重创新:让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提升
“环境试验实验室”“热学实验室”“控制实验室”……走进位于大厦A座11层的中山大学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中心,赫然入目的一个个专业实验室的铭牌,让人仿佛置身专业的研究院所。
“我们中心是中山大学与古镇合作建立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主要依托中山大学的人才和科技资源,通过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进一步提升古镇灯饰产业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LED照明产业的发展。”中山大学古镇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里,还是中山市的第2家院士工作站——古镇镇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同组建的“半导体照明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
有报道称,在我国灯具生产行业,荧光粉80%都来自国外,而2010年和2011年,国外荧光粉的价格上涨了10倍。
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苏锵院士看来,“我国急需研制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PDP彩电稀土荧光粉和短余辉的3D荧光粉,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却是——古镇虽为“中国灯饰之都”,占据全国灯饰市场大半份额,在国际市场也有不小影响,却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对于正历经转型升级的古镇灯饰产业而言,推动产业链向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正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如今,以苏锵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和古镇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半导体照明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正意图构建稀土发光材料与半导体照明、背光显示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平台,全面开展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研发及其在白光LED 器件的应用等咨询、测试、人才培训和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指导。
在琪朗灯饰充满时尚感的设计室里,记者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工作台前,几十位设计人员正在电脑前进行各种设计构思。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与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设计机构都有合作的灯饰企业,还曾凭借“天鹅头”造型系列灯饰,成为英国伯明翰国际灯饰展历史上第一家同时获得“最佳固定式灯具设计大奖”“英国灯具设计年度大奖”两项大奖的灯饰企业。这不仅为琪朗揽获30多万欧元的订单,更是中国灯饰企业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告别“一根电线、一条弯管、一只灯泡,就能拼装出一个简易台灯”的陈年历史,突破“毫无创意、互相抄袭、恶性竞争”的商战误区,人们不难发现,琪朗与其他灯饰企业的最大差别,正在于设计队伍的强大。
2009年,LED产业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境外企业巨头纷纷进入争夺市场,国内多个省市高调建立LED产业基地招商引资,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善于捕捉商机的中山产业集群也开始加速在LED领域布局。
得益于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的深圳已然是国内LED龙头区域,加上崭露头角的东莞、佛山、江门、惠州,来自这些区域的LED封装产量已占全国的七成,对此古镇并不甘示弱。
2011年,古镇LED与太阳能光伏照明产业逐步壮大,获得“广东省新能源(LED照明灯饰)产业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全年LED照明灯具产值达80亿元,约占全镇灯饰产业产值的46%。
从聚焦行业关键技术研究,到接轨国际进行产品设计创新,再到进军LED与光伏照明新兴产业……古镇正找准产业链条上的关键节点果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