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广州卖花传统可追溯至南汉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3-21第W04版 作者:廖靖文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3-21 阅读量:

广州卖花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南汉年代,传统迎春花市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形成,至今有150多年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州的迎春花市也未曾中断,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花市,闻名全国。考其源流,历史相当久远。我国著名民俗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指出,广州卖花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南汉年代,传统迎春花市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形成,至今有150多年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州的迎春花市也未曾中断,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古老的花市 现于海珠区庄头村

叶春生介绍,一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广州的珠江南岸就有从事花卉买卖的花农。广州最古老的花市应在现在海珠区的庄头村,当时庄头就是以种素馨花著名的,被称为“花田”。

后来,卖花的地点不断扩展,广州城的七个城门下都成为固定的卖花场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发展成为年宵花市,成为广州人岁末最重要节目,这也是传统迎春花市的开端。此后,花市逐渐从七个城门口聚集到现在的北京路省财厅前面的地带。后来,花市又迁到了距离不远的西湖路。

素馨花茉莉花 曾是最流行年花

鲜为人知的是,过去广州花市最流行的年花并不是现在的桃花、金桔,而是两种芬芳四溢的广州特色花卉——素馨花和茉莉花。叶春生说,历史上,广州年花以素馨最为普遍,素馨花是广州花卉史上最早出现较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在清代成为广州产量最大的鲜花。

而到了近代,金桔、桃花后来居上,成为广州年花的代表,这两种年花相当于西方的圣诞树,具有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行花街买年花 抗战时期都未中断

从二十世纪开始,迎春花市就成为了广州一项传统民俗。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每年的花市也并未中断。叶春生说,老广州人回忆,抗战时期,日本飞机在天上飞,随时有扔炸弹的可能,但市民还是照常行花街、买年花。“花市在广州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迎春花市固定在春节前的三天举行。广州市区教育路、西湖路也成为中心花市。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传统,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

20世纪60年代,是广州花市的第一个鼎盛时期。1960年,全市花市增加至4个,当时国家领导人经常光临花市,与民同乐。对于很多老广州人来说,那时的花市是最为热闹的。

在“文革”期间,有四年曾停办花市。“没了花市,广州人就到菜市场偷偷地买花过年”。

改革开放之后,广州的迎春花市不断发展,也开始移风易俗。根据老风俗,花市结束,花农必须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广州市发起了“护花行动”,花农卖不出去的花都送给老人院,这一行动得到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广州花农沿袭了一两百年的除夕夜过后摔花砸花的陋习,戛然而止。

2010年,“迎春花市”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