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教授 王敦
警察的地盘不仅被勤务所划定,也被声讯所编织。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对警方的听觉地盘置若罔闻。那腔调、行话和保密性,既带来安全感,也让人“蒙在鼓里”。从20世纪初无线电广播的发轫到互联网和数字化,警用通讯在百年里从未间断,真真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下面以美国加州的洛杉矶、旧金山警局为例,讲讲警用声讯的百年史。
在19、20世纪之交,美国城市的警察一般在早上得到当天的任务指派。后来,通过街道上的电话箱,警察可以在巡逻路途中就得到派遣。不对公众开放的老式警用电话箱“Gamewell”就在洛城街头存在了一个世纪之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罪犯利用汽车来流动作案时,警方布下了无线电“天罗地网”。1920年,在匹兹堡诞生了世界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1929年在加州的旧金山,警方首次在一个商业电台KFRC里播放警讯。1928年,北加州的伯克利市(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在地)获得了警用无线电执照。1930年,北加州的旧金山、美国中西部的芝加哥警方等也从联邦无线电委员会(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前身)申请到执照。在警务无线电通讯的发轫时期,联邦无线电委员会只发放给全国的警察局八个频段,往往好几个州的警察局要共用一个。
而说到洛城,从1909年到1929年,洛杉矶市辖区的面积和人口都翻了一番以上,吞并了好莱坞等不少地段,警局的担子陡然加重。在1924年一个无线电展示会上,局长看到了爱好者自造的车载广播接收机,觉得这是未来。洛城警局在1931年建立了KGPL广播电台。那时警车里还没有无线电发射机,不能直接回话,仍然要用街道上的警用电话盒。1931年8月后,公众能够直接拨打求警号码“MICHIGAN 6111”。当诸如抢劫或枪击的紧急电话被收到,接收警员会按下“hot-shot”按钮,刑侦部等要害部门的扩音器会响起。今天,美国警方仍然遵循“hot-shot”优先程序,该词也进入了日常口语。洛城警局把洛城划分为60个无线电通讯区。每辆警车前窗上面都放置了分区地图。驾驶这些警车的叫“无线电警员”,是当时的精锐。
早期的警讯频段只比公众频段“高一点点”。洛城警局的频道一开始是1712千赫,后来变成1730千赫,当时的家庭广播都能收听到。入夜后,东到东海岸,西到夏威夷,洛杉矶警讯被当作“娱乐节目”来收听。洛城警局最早的无线电调度员中有一位罗森奎斯特警官(Jesse Rosenquist,1899~1966),其嗓音妇孺皆知。CBS 广播网邀请该警官参与录制了广播剧集,从1933年到1939年风靡西半部美国。1936年,联邦通讯委员会颁发洛城警局一项“实验性”执照,在警车里安装无线电发射机,测试双向警讯。发射机的频段是30~40兆赫,而接收机则仍然在1712千赫。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将两者合为一体。在加州北部的旧金山,警局于1941年也在警车里装备了双向无线电通讯,领先于全国各地绝大多数警察局。在危机四伏的30年代,警方忙于镇压罢工,遏制经济萧条带来的犯罪。双向无线电通讯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战期间,警务无线电通讯的发展处于停滞期。有一件轶事。1945年,洛城警局收到了驻防在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的海军来信,抱怨说有一个“低沉的嗓音”频繁打断海军通讯,播报诸如“在Wilshire 区有一辆汽车失窃”或者在某大街“出了麻烦”等。海军问洛城警局能否“调整一下频段,别让那个嗓音一直抵达阿图岛了”。二战结束后,军工和太空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潮,让美国警用通讯更新换代。
1965年8月,洛杉矶瓦茨街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非洲裔居民暴乱,警方无线电通讯也被摧毁。美国国家民事骚乱专项顾问委员会建议发展配置由越战承包商所研发的便携式对讲机。70年代,最初的电脑终端也进入了警车,被称作MDT(Mobile Digital Terminal),警员们相互之间可进行通话和键盘文字通讯,还可直接检索车辆和犯罪记录、自动辨识警员身份和地点,无需再通过中转。因为MDT传递的信息是加密的,警员可以稍带享受私下交流的乐趣。90年代的洛城警局声名狼藉,原因之一就是利用MDT传递污言秽语和种族歧视。2002年,洛城警局建立全新的数字化无线系统。警讯“永不消逝的电波”愈发让人“蒙在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