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低碳环保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议题,但不少地方、企业对低碳环保的认识仅停留在绿色产品、清洁能源层面,失之于从全产业链角度,即设计、研发、采购、制造、消费、回收一系列环节,考虑绿色环保问题,失之于在全社会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联合国、英国及欧盟等不断推出环保法规,要求政府、社会、企业、消费者共同围绕全产业链实施低碳运作。珠三角与香港联合推广“一厂一年一环保项目”已完成接近2600个环保项目,成为全产业链实施低碳运作的先行者。
结合调研珠三角、台湾等地的经验,笔者提出下述建议:
第一,政府、企业应树立围绕绿色全产业链,低碳、环保运作的观念和意识。
建议国家制定产业规划要立足全产业价值链,促进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而全产业链中各企业不仅要立足环保标准、绿色产品、清洁能源,还要降低在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的能耗和排放,确保全产业链的整体能耗和排放下降。
第二、转变“世界工厂”的思维,政府加强绿色环保产品在应用环节的财政资源投入。
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对于新能源、新技术的扶持和补贴集中于生产环节,而欧美国家则主要补贴在应用环节,因此能耗大、污染大的生产环节集中于中国。
建议集中政府资源,以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方式大力发展国内各种新环保产品应用,把新技术的应用端也留在中国,将全产业链中享受绿色果实的部分也留在中国。
第三,鼓励设备、原材料的绿色采购。绿色采购表面上增加成本,但因节省能源、原辅料、工时长、废物处理而降低成本,在能源集中利用等方面提高产出,全产业链的整体效因此得到提升。
广州互太纺织公司耗资1亿元引进气流染色机,综合能耗下降12%,还节省了25%生产成本。
建议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标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新型材料、新型节能环保设备,带动其他企业的绿色采购。
第四,产品设计应考虑到产品使用中的节能与减排。
湖南远大空调在产品设计上贯彻资源最佳利用、能源消耗最小、零污染等原则,1台中央空调的20年使用期可节省燃料30多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多吨。
建议提供税收优惠、专项奖励,鼓励企业基于环保使用导向设计产品,研发绿色产品,超越环保标准,成为行业的标杆。
第五,进行绿色流程改造,从生产环节降耗增效。
台湾兴采实业将咖啡渣加入到排汗纤维中织成咖啡纱,具有快干、洗臭、防紫外线等特性,2009~2011年实现3亿元新台币的营业额。
建议锁定几个能耗大的制造型行业,利用行业协会等平台,提供绿色流程改造指南,共享行业内先进工艺与流程改造经验。
第六,绿色技术突破,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广州浪奇在国内率先突破MES技术并应用在洗衣粉、液体洗涤剂系列产品中,2012年实现MES产业化生产,节省10%成本,产品毛利率超16%。
建议搭建产学研平台,提供专利奖励等扶持,号召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
第七,构筑绿色产业链,建立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
建议通过产品加价销售方式,将产品的回收费用、污染治理费用加付于整个产业链上,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中分解回收成本。
第八,制定和完善环保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认证,应对国际环保挑战。建议在政府给予一定补助的情况下,鼓励企业通过上下游联盟合作模式分担认证费用。同时应加快标杆企业标准、省级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第九,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发挥公众社会监督作用。建议以明确的条款促进地方公共团体或民间团体发起各类环保公益活动。完善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议事权。
第十,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建议出台相应环保法规,推出产品回收税费、染污物排放税费和处理税费等。同时将环保目标作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要严肃追究责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