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好人
年近七旬的吴凝华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中心当了28年护士、5年放疗技术员,六年前又回到医院做志愿者。她说,自己懂放疗知识,懂护理,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为癌症患者讲解癌症知识,让他们少走弯路。如今,年近七旬的吴阿姨讲两个半小时下来有点吃不消。“我舍不得离开,努力讲到不能讲为止吧!”
今天是世界癌症日,主题为“癌症你了解吗?”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中心,有一位老志愿者每六年来坚持每周五义务给鼻咽癌患者上课。她教患者们了解癌症,如何减轻放疗的副作用,如何调整对疾病的恐惧沮丧情绪,还拿抗癌成功者的故事鼓励大家。
病人们亲切地叫她“吴阿姨”。如今,吴阿姨的课堂成了肿瘤病人抱团取暖的小小庇护所。病人们说,她的课让他们找到和癌魔对抗的勇气。
人满为患的课室 有掌声有笑声也有泪花
从今年开始,几乎每个周五的上午9时,中大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负一层“悠然阁”就会人满为患,来者都是鼻咽癌病人。他们手持纸笔,有的带着录音笔,动情处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笑声,也有人不时擦泪。这里就是吴凝华阿姨的课堂。
记者旁听的这节课有些特殊:吴凝华从主讲人变成“主持人”,站在讲台上的是几位肿瘤患者。个头不高的阿军是其中一个。4年前,在女儿出生的次日,还沉浸在喜悦中的他拿到了诊断报告:鼻咽癌三期(局部晚期)。他一个人跑到河边痛哭了两个钟头。
“那时我才30岁,女儿那么小,我却被‘判了死刑’。”阿军说,医生告诉他,他活下来的希望只有三成。他下定决心:“我要搏一把,为了女儿,一定要活到亲眼看着她出嫁!”
他的兜里一分钱都没有,连女儿的出生费用几千元,都是向人借的。但他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咬牙坚持治疗。那时,他第一次走进吴阿姨的课堂。当他激动地说到自己“至今没有复发”时,吴阿姨带头为他鼓掌,掌声不停。
懂放疗懂护理有时间 她想帮病人少走弯路
“在吴阿姨的课上能学到如何坚持治疗,但更主要的是感到温暖和支持。”慕名来听课的病人阿华说,她觉得治疗虽然艰难,但自己并非孤立无助,有信心坚持。
这正是吴凝华开课的初衷。她在该院当了28年护士、5年放疗技术员,六年前又回到医院做志愿者,原因在于她曾从鼻咽癌基因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患者的心声。癌症患者在治疗、心理、饮食及康复等方面有很多疑问,大多走了不少弯路。“我看着很着急,他们需要人帮助。但是,肿瘤病人太多了,医生护士没法讲得那么细致。”她觉得自己懂放疗知识,懂护理,更重要的是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为病人出一把力,可以尝试扮演“医患沟通”的桥梁角色。
医院很快给她在放疗科找到授课地点。令她尴尬的是,第一节课没人去听。吴阿姨决定说服病人来“听听看”。
中国的肿瘤患者最关心“怎么吃”,她便先从“鼻咽癌患者如何吃”讲起,再告诉病人“有些东西比吃更重要”,引向该如何坚持治疗。她的经验、口才以及热情逐渐打动了病人,吴阿姨的课堂上人气越来越旺,课堂时常爆满。
上课被问题难倒 回家请教学医丈夫
吴阿姨的授课活泼生动。她有一个厚厚的备课文件夹,里面既有治疗方案,也有医学前沿知识、治疗技术进展,还有从本报每日保健版剪下来的食谱、保健知识。上课时被病人的问题难倒,她就回家请教学医的丈夫,或者查资料,下一堂课一定会满足病人的需要。为弄清楚放疗患者用什么牙膏合适,她曾试遍市面上所有品牌的牙膏。
如今,肿瘤发病率不断走高,许多病人将患肿瘤视为“死刑”,心情沮丧。吴阿姨并不对病人讳言生死,讲得最多的是“治病的心态”。她感慨,病人的心态至关重要,她能做的,就是让他们不仅看到希望,还能抓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