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吴凝华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了本年度最后一课。此次她请来了几名“外援”,来自世界各地,都是抗癌斗士。
吴凝华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当了28年护士,5年放疗员,从2003年退休到现在,又坚持做了6年义工,给癌症病人解答对疾病的困惑,做饮食提醒,而更多是心理疏导,触及生死话题。
从没人听到场场爆满,吴老师的课越来越受欢迎。如今,年近七旬的她身体难免有些毛病,老太太却没有心生退意,打算在新的一年继续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我的梦想就是讲到不能讲为止!”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通讯员 黄金娟 欧晓芳
从无听众到场场爆满
放疗技工开讲座,不多见;场场爆满,更少见。今年68岁的吴凝华就有这样的能耐。
几年前,她从鼻咽癌基因问卷调查中接触到大量患者,了解到他们在肿瘤治疗、心理、饮食及功能恢复等方面的需求,有时深入交谈,还发现他们走了不少弯路,“很替他们着急,可是病人那么多,接诊医生护士看都看不过来,没法讲得那么细致,我便萌生开讲座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了医院领导、同事的支持,很快就给她在放疗科腾了块场地。2008年元旦刚过,已退休5年的吴凝华再出山,从技术员摇身一变成了吴老师。但尴尬的是,第一节课没有一个人去听。
“怎么办?我只能去拉人。我对他们说,反正你们在排队等,为什么不来听免费讲座?之前我调查是鼻咽癌病人,就先讲鼻咽癌病人该吃什么,怎么防止复发等。”吴凝华费了一番口舌,几个患者动心了。
听了几课,不少患者发现吴老师说的管用,便一传十十传百,课堂人气越来越旺,后来,只能坐30多人的场地,每次都挤了六七十人。六年来,尽管科室搬迁场地调整了四五次,但吴凝华的粉丝只增不减。
阿忠(化名)是位铁杆粉丝,每次听完都意犹未尽,“吴老师讲座很通俗,内容都是我们关心的。比如吃什么、喝什么、如何防止肿瘤复发、如何摆正心态,听了心里舒坦”。
打消病人轻生念头
课听多了,病人越来越信任吴凝华,便对她袒露心声,有好几次,事关生死。
死亡,是不少人忌讳的话题。吴凝华倒是洒脱:“我快70岁了,随时可能走,没什么不可以谈的。”娇小的吴老师,有着强大的心。可不忌讳谈也未必好谈。对此,吴凝华自有妙计。
一次,乳腺癌患者阿芬(化名)找到吴凝华,精神萎靡,像丢了魂。由于肿瘤扩散,阿芬的手臂肿成原来的两倍大。她直接抛出一个问题:12颗安定能否让她结束生命?
吴凝华认真地看着阿芬,脑子快速转动:第一,这并非自己熟悉的鼻咽癌患者,医疗上的建议不能随便给;第二,就这个病人而言,关键在于让她放弃轻生念头。“我告诉她,我曾抢救过吃了200多颗安定的病人,活下来却活不好、死不了,生不如死。医生都不认输,你干嘛要认输?”这种特别的劝说,让阿芬从极度绝望中回过神来,吴老师轻易化解了一个难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想法,吴凝华的课常以互动开头。曾有一个患者第一个举手,表示打算回去准备后事。“我理解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病,患者生活一下被打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如何面对亲人、朋友,要想的事太多,如果没人疏导,很容易陷入绝望”,吴凝华常对患者说,“人的一生不一定要长寿,活得精彩就好!”很多患者仅和她聊了短短10分钟,就改变一生。
有点吃不消可病人需要我
6年坚持,吴凝华和粉丝早已形成默契,每节课不必专门发通知,大家都会如期而至。不过,2012年的最后一节课,吴凝华闹了一次特殊。上课前,她特地拜托医院志愿者在每层楼都贴上通知,因为这节课她请来了几名外援,都是抗癌斗士,其中一位是刚从美国回来的肺癌患者。
“她是我护校同学。大概8年前得了肺癌,是晚期,几年前就转移到胸椎、肝、胰腺。此前见面,她头发掉光、面色蜡黄。而这次回来,她精神却非常好,还告诉我又开始在波士顿一家医院药房上班了。”吴凝华请这位“抗癌斗士”开讲,分享了这几年与病魔斗争的经历,而这位朋友也受吴凝华影响,表示回美国后要开始做义工。
而另一位“外援”,是“毛遂自荐”的。此前,吴凝华出去旅行3个月,曾听过她课的病人阿明(化名)专程从四会来,找了她好几回。原来,他是为了表达感谢。
4年前初为人父的阿明被查出患了鼻咽癌,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在河边独自哭了两小时。就诊时偶然听了吴凝华的三节课受到鼓舞,阿明下定决心为女儿好好活下去。偶然听说吴老师要开这节课,阿明二话不说从四会赶来,进行现身说法,鼓励病友坚强活下去。
阿明的事,让吴凝华进一步下决心把课讲下去。“年纪大了,两个半小时不停不歇地讲,加上心脏、膝盖、咽喉都有毛病,确实有点吃不消,可病人需要我啊!”吴凝华说,她的梦想就是讲到不能讲为止。
2013年元旦假期,吴凝华表示将不断充电,向学医的丈夫取经,了解肿瘤诊疗的新技术,更新讲课内容和形式。假期过后,每周五上午9点,中大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悠然阁,吴老师和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