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陈国锐,1930年7月生于广州,广东新会人。1954年医学院毕业,分配至原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工作。1957年调入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退休后被一院延聘、返聘。2005年起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聘为特聘教授。11月6日因肺癌医治无效去世。
■开栏的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三个倡导”,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栏目,发掘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事迹,向社会传递核心价值的正能量。敬请垂注。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陈国锐用一生为它作出了最生动的阐释。3年前被查出患肺癌,80岁的陈国锐仍坚持出门诊,直到今年5月实在看不动了才作罢。
友善,是陈国锐一生的重要注脚。友人们亲切地叫他“阿锐”,比他年轻几岁的人叫他“锐哥”,他的病人中有水电工、电梯工、司机,他们都叫他“陈医生”。
陈国锐教授是我国血管甲状腺外科的先行者,实施了世界首例带血管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手术。
陈国锐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当天,近千人从世界各地自发前来,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直到昨日,微博上还有人为陈教授“点燃蜡烛”,祝福他一路走好。
◎尽职尽责躺在病床上还要出诊
傍晚,诊室挂钟“滴答”一声响,6点。隔着窗看着仔细问诊的陈国锐,护士长方海云很心疼。老人穿着拖鞋,因药物副作用,他脚趾开裂,渗着血。
“已经6点了,他还在问诊,平常他看病人就认真,现在自己都病成这样,看病还这么仔细!”方海云不忍打扰,皱眉转身,编了一条短信:“陈教授,我看到您看病人还和以前一样,每个病人还看那么久那么仔细,感觉您体力上有点承受不了,建议您下次缩短每位病人的诊疗时间,自己要保存体力。”
重发,再重发,陈国锐就是没有回复。
方海云只好作罢,“早就听陈教授太太说,一接触到病人他就是这样,家里开饭也不等他了。”
在陈国锐的日历中,从没有双休日。周末一大早,他就从家里走到医院看望病人、查房。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护士长伍淑文过去常陪同陈国锐去见病人家属,“每个病人他都会看得非常仔细。有特殊情况他会指出,并给出治疗方案,要做手术,他会把手术中的细节讲得很细,并且再三叮嘱术后的注意事项。”
虽说早早就成了教授,声名远播,但几乎谁都能轻松地找到陈国锐看病。无论是电梯工、司机、水电工,还是兜了一大圈的朋友,谁要挂陈医生的号,他都二话不说。
自从陈国锐被确诊为肺癌以后,方海云就留了个心眼,不让他听到哪个认识的人生病,“谁他都惦记得要命,自己在病床上躺着,也恨不得跑去病理科给别人看结果,就是放不下啊!”
中山一院的医生说,陈国锐最后一次出诊是在今年5月份。诊室的灯,那晚亮到很晚。
◎仁心仁术上门出诊替病人交钱
如今已是中山一院院长的王深明从实习生开始就跟随陈国锐,也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王深明清晰记得陈国锐带他做的第一个手术,“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完美!对每一步都讲得非常详细,会告诉你为何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
“他讲课讲得非常好。逻辑性强,该讲的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先讲后讲很有序,常突击提问,学生们都得打醒十二分精神。”肝胆外科首席专家梁力建说,陈教授当教务长时期,创立了许多经典教学案例,沿用至今。
今年,老教授陈国锐还被请“出山”,辅导中大医学院学子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学生们也如愿获得三连冠。
除了医术精湛,更多病人感激陈国锐教授的“医者父母心”。在从医生涯中,遇到有人行动不便,他亲自上门;遇到家境不好的,特别是普通市民、工人,他还“倒贴”病人,替他们交医药费,以解其燃眉之急。
“上世纪70年代,一位住在广州岑村的农村小伙带母亲来找爸爸看病,出院时交不起住院费,爸爸就给他掏钱支付。”陈国锐的女儿陈羽说,几年后,这个当年的小伙子还特地找回来,对陈教授表示感谢。
真要点评陈国锐是个怎样的人,已85岁高龄的“讲古大师”林兆明最有发言权。他是陈国锐中学时代的同学,两人是60多年好友。“我这一身病,心脏、肺、肝、肾、腰椎、脚,动了五六次手术,好几次都是阿锐亲自操刀或参与,他不知道救过我多少次……”
说起挚友,老人沉默良久。得知老友患癌,林兆明拄着拐杖去看他,两人拉着手,注视着对方,足足一小时,陈国锐一言不发,只在流泪。
最后一次见面,陈国锐因气管切开已不能说话了,“他想写字,我知道,他想说不行了,叫我不要再来看他了。我安抚他说,你是医生嘛,随遇而安,会好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