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陈医生”走了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2-11-23AII6版 作者:任珊珊 编辑:黄爱成 发布日期:2012-11-23 阅读量:

他是病人眼中令人尊敬的“陈医生”,也是同事和后辈心中亲切的“锐叔”。近日,有“血管外科第一圣手”美誉的陈国锐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2岁。这位中国甲状旁腺移植手术的开创者、中山大学医学院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的奠基人,曾任中山医科大教务长,桃李遍天下。熟悉他的人都说,陈老最大的特点是爱生命。他视病人为朋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履行医生的职责。与他共事数十年的同事说,希望年轻医生能将陈老身上闪现的“医生的人格力量”传承下来,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

首创甲状旁腺移植

1954年,24岁的广州仔陈国锐从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岭南大学岭南医学院毕业,追随著名专家王成恩、陈郁林、何天祺和李振权教授,开始了医生生涯。

“陈教授从医之初,就立志成为既有关爱病人的强烈责任心,又有钻研医学理论知识的实干精神,而且有剑胆琴心的能量进行手术的外科医生。”陈国锐教授带出的第一位博士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深明教授说,恩师用一生兑现了这一誓言。

“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中,病人的甲状旁腺常一同被切掉,术后2%~5%的病人会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出现低钙血症,经常抽筋。”他带出的博士生王劲松教授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陈老率先采用移植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器官移植的早期创始人。他的另一位博士生魏辉主任医师则在个人博客上撰文回忆,跟随陈老20年完成近千例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人无一例死于手术意外和并发症,极为难得。

患癌后仍坚持出门诊

作为一名医生,他热爱生命。他的病人们说,陈医生懂病人的痛苦,出诊时常额外赠送“话疗”,宽慰人心,因而总能和病人成为朋友。

他的同事、81岁的原中山医科大副校长朱家凯教授回忆,他对病人十分好。

早年间女患者做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顾虑重重,怕脖子上动刀既危险也毁容,陈医生为了病人的利益,不畏当时保守的民风压力,耐心说服病人。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评出来的教授,阿锐从没有‘眼角向上’。”他的多年老友、著名表演艺术家林兆明说,工人的女儿长瘤子,没钱医治,找到他,他热心帮忙安排治疗。有老工人行动不便,他也愿意上门去看病,还帮老人按摩。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尽医生的本分,为病人解决问题。”曾与陈老合作15年的方海云护士长回忆,陈老患肺癌三年,期间忍受着癌症治疗的痛苦,拖着病弱的身体一直坚持出门诊,因为他放不下病人。

爱家人

陈国锐的妻子早年换过肾,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他怕留行动不便的妻子一人在家,数年不肯与子女出外就餐。因肺癌入院治疗前,还坚持给妻子验尿,看尿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沉淀,肾功能是否变化。在子女的心中,他是一个“可以打100分”的父亲。工作再忙,他也定期与儿子用画画来沟通,带女儿满城骑自行车兜风。

爱友人

“文革”时,陈国锐坚决不向造反派揭发被打为特务的同窗老友、著名表演艺术家林兆明,在林兆明受迫害期间仍悄悄与其往来,予以帮助,彰显人格的光辉。原中山医科大副校长朱家凯教授今年在体检中筛查出患有胃间质瘤,手术方案有争议。正在接受肺癌治疗的陈国锐知道后,晚上找到他家,直言不要选择全胃切除手术。“他还给我封了个红包,里面写‘祝你早日恢复健康,陈国锐’”。后来,陈国锐病情复发转重,朱家凯教授也回赠了个祝福红包,他看到后笑了。

爱生活

陈国锐年轻时垒球、棒球玩得好,还曾代表广东棒球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