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民协主席、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教授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就“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评选的文化意义、大师的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评选大师是对文化的尊重和升华
南方日报:“民间文化技艺大师”评选的意义是什么?
陈春声:“大师”这个词不是现在才采用的,我们国家一直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也许过去更强调大师们在工艺、技巧方面的贡献,现在这个“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的称号,或许更侧重于他们精湛的家传、独门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些作品物质性的实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勾起我们的历史情感,使我们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一批民间文化技艺大师在文化记忆方面的贡献给予新的定义,应该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南方日报:与登上大雅之堂的高雅艺术相比,成就这批大师的土壤在于民间文化,您认为有何特点?
陈春声:民间文化技艺不能离开百姓的日常生活。民间文化技艺的灵魂和精髓,很难通过大学和美术院校等得以传承,它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传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内部或社区内部生活的“朝夕相处”和“耳闻目染”。而且,多数民间文化技艺的产品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它们有非常丰厚的生活土壤。
同时,很多大师的作品是无价的,这些作品凝聚着他们心血,甚至人生的价值,所以,我们才不时听到某件作品不论买家出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卖的故事。对这些民间工艺精品的价值,当代人需要更具同情心、理解力和鉴赏品位,才能更好地去认知、去欣赏。
南方日报:这些大师的技艺应该如何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陈春声:如今,人们的欣赏趣味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民间文化技艺蕴含的文化记忆如何影响下一代的审美情趣?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让民间艺术品回归民间的日常生活,并且进入现代的建筑、空间、生活设计的方方面面。
广东民间文化有足够的动力和活力
南方日报:民间工艺的一代宗师会不会遇到后继乏人的问题?
陈春声:每位艺术大师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这是艺术的特点。
要清醒地知道,很难有哪一位大师的传承者是在老师的基础上守住“家法”,就能比老师做得更好的。新的时代要做回像原来一模一样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在新的工艺条件、历史条件、文化观方面之下有所创造和创新。因此,坦白地讲,每一代宗师都会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因为不会有后人能做得跟他一模一样。
广东文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民间社会保留足够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对新的民间艺术形式的创作、特别是对年轻一辈的创作要有足够的敏感和欣赏能力。所以评选大师的同时,我们也关注了青年的民间工艺传人的发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民间工艺发展还需要哪些扶持?
陈春声:艺术作品如果有足够的欣赏受众,自然会有生存的空间。有时政府也需要培育环境,例如营造城市空间时为民间文化技艺作品或其元素保留适当地位、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民间文化技艺、为传统民间仪式活动留下更宽松的生存环境等等。不过,如果没有对民间艺术的强烈的兴趣,缺乏更好的文化创意和文化素养,要传承大师们的事业,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