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从知、信、行全方位推动道德教育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2-11-25第A11版 作者:周豫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2-11-26 阅读量:

核心提示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民道德建设一直没有放松,这次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强国,公民道德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第147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钟明华教授就什么是公民道德及其内涵和特点、应该如何形成新的公民道德和建设新的公民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在他看来公民道德的建设包括公德与私德这两个层面,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公共空间越来越大,加上传统上中国人缺乏在公共空间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某种公德规范,我们应该发展出一套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跟法制道德建设相吻合、跟我们传统的伦理相衔接的一种新型道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思维,而要把传统的道德资源和现代道德的理念要结合起来,从知、信、行三位一体的角度去长久地推动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应包涵公德私德两个层面

不论是日常生活中使用身份证或是在政治生活中,我们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尤其在外交问题上都非常自觉地跟国家利益站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公民立场。过去常常讲的“人民”是一个集合、整体概念,是用政治标准来划分的。公民,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它与政府、社会息息相关,但落脚点是个体,从人民到公民这个称谓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可以说,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的三项基本支柱,三者应该各司其责。如果说经济追求的是效率,政治追求的是正义和公平,那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审美,既不能让公平压制了效率,也不能让审美给效率让步。过分追求效率,整个社会资源都走向市场化。社会上的医保、住房、教育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过度经济化、效率化而导致的。同样,艺术当中也存在用身体、暴力吸引眼球的问题,原来文化审美的属性受到了挑战,所以谈到公民的道德建设就不可以不考虑这三方面的关系。

谈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公民的存在以国家作为前提,是个体在国家当中的存在形式,是国家正式成员的资格。公民不是天然获得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会出现公民道德的问题。公民道德是一个特定范畴,是指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它比“公民的道德”范围窄,后者是公民在社会生活当中所应当遵循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公民道德建设应当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公民的道德,既包括政治道德也包括了生活道德。梁启超曾说过,“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公德和私德的区分是很有意义的,中国作为一个道德传统、历史悠久的国家,在自身进步当中,道德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个人认为,公民道德包括了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公民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所滋生出来的一种道德,这种道德是真正的公民道德。另一方面,公民在社会行为当中还要和一般大众发生关系,因而形成了私德和公德,所以公民道德的建设包括这两个层面。

现代人缺乏跟陌生人打交道的道德规范

2001年党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跟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也是跟个人生活幸福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话题。近30多年来,中国既见证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和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基本通过道德表现出来了,这从衣食住行各个环节当中都能感觉到。

当然,社会进步是个整体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公民道德问题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提出了挑战。社会转型期,人伦关系随着经济、政治关系发生变化也发生了改变,为了利益人们可能会改变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可能不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会注意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双重适应的问题开始凸显,从乡村到城市人伦关系、生活方式出现了改变,从一个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从乡村社会转向了城市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过去一种习俗型的信任关系,转向了现在契约型的信任关系,因而也就发生了从私德向公德的转变。

过去私德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家很重要。但现代人每天基本上1/3是在职场中度过的,需要处理很多公共关系,加上互联网是一个更大的虚拟空间,由此可见,现代人面对的更多的是和陌生人的关系,而传统上中国人缺乏跟陌生人打交道的道德规范——在公共空间和陌生人打交道,我们可能缺乏某种公德,而这恰恰是公民道德非常重要的部分。这点在现代人与单位的关系上可以体现,这种通过合同建立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单位希望通过单位文化建设这一“武器”来凝聚人心,但这种契约信任与中国传统上的习俗关系相比更加脆弱,但现代社会这种契约是普遍的,而传统的习俗形式是感情的,这跟现代的公共性要求有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发展出一套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跟法制道德建设相吻合、跟我们传统的伦理相衔接的一种新型道德,它的落足点就是公民道德。

道德教育是知信行三位一体的系统

中国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否经济发展就一定能带来幸福感?国家实力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其实,人是个体化和社会化、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存在,它给我们人生带来的一个主要课题就是怎么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没有物质就不可能生存,但是物或多或少需要道德来调节。

另外,中国有着悠久的私德传统,但是现代社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公共空间。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当然需要去建设公共领域当中新的道德规范,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传统思维,私德活动空间的扩大就变成了一种公德,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要把传统的道德资源和现代道德的理念要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公民的道德。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政府、官员们的道德示范作用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社会也要有一种公民教育的氛围。教育是德性生长的最基本的方式。不过在现代生活当中,道德教育最大的难点是:道德不仅是要教,教了之后要信,信了之后还要行,是一个知、信、行三位一体的系统,而现在这三者是脱节的,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必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