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昨日举行“黄焕秋同志纪念文集发行暨铜像揭幕仪式”,以纪念这位与中山大学命运紧密相连的老校长。黄焕秋担任学校领导期间,中山大学再次开始对外交流、走向世界,并为中大再次成为综合性大学奠定基础。
《黄焕秋文集》收录了他在中山大学工作的文献近80篇,内容包括大学管理、高校党建、高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体现了黄焕秋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
为展示黄焕秋的风采,中山大学还聘请专人设计和制作铜像,最终选址在中山大学图书馆五楼,供后人瞻仰和缅怀。铜像的揭幕仪式也在昨天上午举行。
敢为人先: 用“资本家”命名大楼
黄焕秋的一生,为中山大学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正是他敢为天下先的领导风格,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浪潮中带领着中大勇立潮头,为中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领着中大一次又一次地开创了全国高校的先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尽沧桑的中山大学百废待兴。1980年,黄焕秋出任中大校长。提起梁銶琚堂,许多老中大人都会对黄焕秋竖起大拇指。“如今,企业家命名的建筑不胜枚举。”中文系的黄天骥老师说,“但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哪个大学校园里敢以企业家(那时候叫资本家)名字命名一栋楼?!但中大在焕秋同志的领导下做了,开全国先河,这就是了不起的。”
不仅如此,1979年2月18日至3月5日,以黄焕秋副校长为团长的中山大学教师代表团一行12人应邀访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这是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批访港的高校教师代表团。改革开放初,也是黄焕秋带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与国外开展学术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原岭南大学校友的支持下,他提出了一个倡议:从中大挑选几个系,合并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将已经解散了的大学复办成现有大学的一个学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如今,岭南学院已是中大最好的学院之一。
复办文科:奠定中大综合性大学基础
除了大胆创新,黄焕秋还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和60年代的动荡,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大仅剩数理化生地文史哲等专业,复办专业迫在眉睫。于是,经济系、法律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等基础文科专业陆续复办,但这与当时的风气相悖。“有些人不同意复办文科专业,觉得没有用,黄焕秋为此顶住了非常大的阻力,但还是把中大的文科一个一个地复办起来了。”曾任中山大学教务处处长的李修宏介绍。
上世纪80年代初,黄焕秋还提出要成立两个中心:一个是英语培训中心,一个是汉语培训中心。英语培训中心培训本国出国人员的英语技能,汉语培训中心培训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技能。1981年,中山大学汉语培训中心成立。1982年2月,时任中心副主任的张维耿到南京出席一个教育会议,在出席单位一栏填写“中山大学汉语培训中心”,有人还奇怪为什么汉语培训中心在中山大学呢?没想到几年之后,全国高校先后使用汉语中心这类的名称。“老校长领对外开学潮流之先,在为单位起名上颇有前瞻性。”张维耿说。
爱惜人才:敲开“国宝”级老专家的门
据介绍,黄焕秋不仅是一位领导,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焕秋同志”就是中大师生对老校长的亲切称呼。
“尊重知识分子,爱惜人才。”黄焕秋的这两大特点被中大的教职员工交口称赞。“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是黄焕秋代表学校,一个一个地敲开了商承祚、容庚等“国宝”级老专家的家门,为他们落实待遇,说服他们复出,为中大的学术发展重新打开了局面。
在许锡挥教授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大化学系的徐贤恭教授遭到公安部门审查,原因是他曾为当过国民党特务的亲戚提供住宿。面对审查,不知情的徐教授感到委屈而愤恼,一气之下离开中大到武汉高校任教。得知这一情况,作为教务长的黄焕秋同志立即与时任中大党委第一书记的冯乃超赶往武汉,亲自登门道歉,将徐教授请回了中大。
十年“文革”,中大的外语老师几乎都流失到其他学校,除了公共外语全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外语专业。几番周折,他们打听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有一位关先生精通日语,但关先生因“文革”受过审查,没被重用,只是一名闲散职员。黄焕秋不介意他的政治历史,不顾众人反对,坚持把这人招进中大任教,这人后来成长为日语系的骨干教师。
黄焕秋:出生于1916年7月,广东惠州人。1933年9月就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1935年12月积极投身“12·9”爱国学生运动,参加中共领导的“突进社”,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黄焕秋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抗战时期,当时才20多岁的黄焕秋在时任校长许崇清领导下出任中大新生指导员。从那时起的半个多世纪,黄焕秋历任中大教务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顾问、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1998年,因为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黄焕秋获“中山大学霍英东成就奖”。
1992年3月离休。2010年2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