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提案”活动中的作品,很多都关系到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其中涉及奖助学金的提案不在少数。《困难程度半量化排序及助学系统优化》就是当中的杰作。
“拿完助学金就去买手机。”“突然间多了很多‘赤贫’的人,看着都觉得悲哀。”这样的“抱怨”与“打抱不平”,陈潮金、陈志腾在校园论坛里看见多次。
“作为学生,助学金的评选和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恰巧我们团队成员都曾申请过助学金或者参加过助学金的年级评选。大家听到这一主题时,一拍即合。”陈潮金开心地说。
5人团队通过大量问卷调查,最后将问题归为几类:学生上交的证明材料其准确性有待考证;学生贫困程度的排序缺乏可比性;学生对助学金评选制度和评选流程认识不详等。
其中,如何评定申请学生的贫困程度,成为解决助学金分发不合理问题的重要一环。经过多次集体讨论,他们决定用量表来作为困难程度排序的依据。然而,每一项指标的合理设定、分值恰当的赋予,都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判断基础。
这个时候,陈潮金想到了学生处的老师。在学生处,他们了解到全校整体评选规则的设定。为了了解评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他们还联系了心理咨询中心、统计学教研室老师,进一步完善量表中对受助学生生活态度、心理压力的分析。
有趣的是,团队起名“思益相助”。“因为团队成员的合理分工和协作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陈志腾说。在这个团体中,有擅长数据分析的、有熟悉文献查阅的、有精通提案写作的,大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在量表初稿制定出来后,他们还进行了大量实例的反复论证加以完善。
多番求教,多次修改,多项现场试验。一个丰满实用的提案为他们赢来了中山大学北校区冠军、“十大提案”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