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破败不堪,经修饰后,已经旧貌换新颜。
位于中大老校址越秀中路125号大院内的天文台于1929年6月落成,是广东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中国第二座天文台。天文台地面部分为一座长方形两层楼房,坐北向南,正面有数十级阶梯。楼房东侧为相连的六角塔形三层楼房,地下部分为一地窖。
由于当时世界著名的天文台多在北纬40度以上,而这座天文台位于北纬20多度,可以从不同于其他世界著名天文台的角度观测天象,因而在天文科学与教学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国际天文学界的重视。国际天文联合会变星委员会曾邀请中大天文学家参加联合观测变星活动。
在20世纪30至50年代,中大天文台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还承担了许多民用军用项目。广州市经纬度的首次测定,广东空军需用的日月出没时刻计算,航空学校天文学的教学等都由中大派员担任。1933年的万国经纬测量,1936年到苏联、日本进行日食观测,中国派出的是中大的学者和技术人员。
中大天文台对广东、中国乃至世界天文科学研究都有所贡献。1957年,中大天文台因仪器设备受损而停止使用。作为中国天文史上重要科研旧址,1985年8月27日它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天文台曾经墙皮剥落,阳台锈迹斑斑,窗台几近崩塌,正门台阶也是破损不堪,杂草丛生,建筑物内堆满废品。周围居民向有关部门提出维修建议,经过多方研究,寻找有资质的文物维修单位进行维修,于去年11月完工剪彩。现今的中大天文台,原先看不太清楚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文台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立”字样已换成醒目的标牌,天文台简介也挂在醒目的位置,杂草被花草替代,树木修剪整齐,原先破旧不堪的天文台已经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