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援疆意味着一种责任、一份义务、一次机遇,更代表着人生征途上的一次挑战。选择了援疆,就意味着要不辱使命、吃苦耐劳、战胜自我,更要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援疆任务”。这是广东援疆专家、现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刘加军的肺腑之言。
刘加军,医学博士、博士后、血液病学专家、研究生及留学生导师,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还兼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等。长期从事血液学临床医疗工作,对治疗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及白血病有深厚的造诣。
2011年3月,他来到喀什第一人民医院,把自己的才华和真情无私奉献给了各族患者。
踏踏实实呵护病人
坚持用纯真圣洁的爱心呵护病人,挽救了一个个危重病人的生命,把生命濒危的兄弟姐妹重新拉回人间。
莎车县乌帕尔乡一位51岁的病人古丽妮萨·热依木,由于严重的贫血、高热、精神错乱及皮肤出血等表现,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且大小便失禁,被当地医生认为是“绝症”。古丽妮萨·热依木来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后,刘加军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实验室检查,诊断病人患的是一种叫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疾病。这种疾病临床非常罕见,包括多种不同临床表现或任何一种表现都会夺走病人的生命,抢救病人刻不容缓。刘加军及时与同事们讨论制订了一整套抢救治疗方案,经过一周多时间的治疗后,使病人完全康复出院。
巴楚县一位22岁年轻体壮的小伙子艾尼·肉苏力,在受凉感冒后突然晕厥,全身出血,面色苍白,不省人事,家人和病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刘加军依据病人严重贫血、休克及血小板严重减少等症状,凭借自己20多年的血液病诊治经验,经病例讨论及实验检测后,迅速诊断病人为“Evens综合征”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的溶血和出血,严重者常导致休克和出血等生命危险。整个血液科迅速对病人展开了抢救,病人经过10天的治疗后,所有生命体征都恢复正常。出院时,这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非常感动,送来了鲜花和锦旗,感谢血液科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血液病患者化疗过程中的痛苦,会让许多患者望而生畏。一次,一位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女病人,因大出血,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抢救。病情稳定后,刘加军准备给她化疗,病人却表示宁愿死也不肯化疗。经仔细了解,原来病人担心化疗会产生各种副作用,特别是能导致脱发。刘加军马上找来一位已经治疗成功的病人与她见面,进行现身说法。看着别人那一头黑亮的头发,这位女病人终于同意接受化疗,最后康复出院了。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各族病人都在问刘加军同样的一个问题:“听说化疗会让人恶心、呕吐,痛苦得死去活来,我怎么没有感到不舒服?”原来,不同的人对药物的敏感度有所不同,他针对每一位病人,都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液体量的多少,各种液体之间的顺序,时间的安排,副作用的预防等等,关怀得无微不至。
刘加军常说:“有些患者对抵抗疾病的信心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在和他们交流时笑得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病人有什么困难时,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一点。对病人来说,换回的可能就是生命。”
扎扎实实治疗病人
化疗是当前治疗血液病的主要手段,且大多数化疗药物都十分昂贵,初次治疗的病人更是动辄以数万元计算。作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喀什来说,往往到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大多数病人都是变卖粮棉和牛羊,凑钱来治疗。可这些钱,有时还不够做1次治疗的费用。医疗费成了许多血液病患者求医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刘加军为病人节省医药费,费尽了心思,绞尽了脑汁。
他经常通宵达旦坐在电脑前,搜索、比较国内外治疗血液病的不同药物,为患者选择最省钱又能达到最好疗效的治疗方案。有位病人合并高血压,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条件,刘加军几乎比较了所有的降压药物,可他还是不放心。当他在互联网上查到另一种国产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时,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因为这种药物效果非常好,而且每天只花几元钱。
每当刘加军听到病人因费用问题而放弃治疗,在无奈与绝望中等待死亡的时候,就特别的难受,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患者。
去年8月,一位来自疏附县阿瓦提乡11岁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布沙热姑丽·买买提萨迪克,因白血病复发,且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转移,住进了血液科。父母仅靠种植粮棉和饲养牛羊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两年前,小女孩就患上了急性白血病,治疗费当时就花了30多万元。经过刘加军的精心治疗,小女孩病情得到初步缓解,但要最终挽救他的生命,必须进行巩固强化和维持化疗。然而,为给孩子治病,小女孩的家早已一贫如洗。病人家属凑借的500元住院押金,对于以后长期化疗所需要的数十万医疗费用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等交足了钱再巩固治疗,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白血病有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小女孩的生存希望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万一病人家属无法付款怎么办。刘加军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在欠费的风险和患者的生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于是,在关键时刻,刘加军果断地制定了化疗方案,同时给小女孩进行了腰穿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现在,小女孩已经完全缓解,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健康地走出了病房,重返学校读书。刘加军这种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患者父母和他们的朋友。很快,他们就将钱如数送到了医院。对此,小女孩的父母说:“我们到过好多家医院,都是张口先问有没有2万块钱,没有就免谈,如果刘主任坚持让我们先拿钱再治疗的话,真不敢想我女儿现在会怎么样。”
刘加军事后说:“第一次见到小女孩时,她那求生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才11岁大的孩子啊,何况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和家人都盼望她以后成才,我怎么能眼巴巴地看着孩子错过治疗时机呢?患者父母可能不知道最佳治疗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但作为一个医务人员,我不能不讲良知。”
真真实实理解病人
“红包”在刘加军面前,遇到的永远是“红灯”。刘加军说:“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也是应尽的义务。救治病人本来就应该全力以赴,送不送‘红包’都理当如此。如果接受了病人的‘红包’,似乎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他给的那点钱,难道自己的人格就值那几千元钱吗?”
去年6月,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朱少林,因贫血和血小板严重减少,慕名找到刘加军,他热情接待了这位农民工。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希望得到刘加军的特别关照,见左右无人,便偷偷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1000元“红包”塞到他的口袋。看着这位民工憨厚的样子和充满期待的目光,刘加军实在不忍心当面将“红包”退回这位身体虚弱的病人。安顿好病人后,他立即拿那1000元代病人交了住院押金。经过近半个月的精心治疗,病人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出院时,还差200多元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刘加军知道后,主动掏出300元塞在这位农民的手里。临走时,病人感激地要跪拜刘加军教授,刘主任立即将他搀扶起来,握着他的手安慰他,他的家人含着热泪对刘加军说:“刘主任,你对我们真是太好了,你真是我们农民工的好兄弟啊!”
一位10多岁的维吾尔族男孩阿布都·卡迪尔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危重,需要立即化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他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病,已经花光了家中的储蓄,整天以泪洗面,如果再没有足够的钱给孩子治病,一个年轻幼小生命可能就从此消失了,刘加军看到了这个被病魔折磨而又懂事的孩子,他下决心尽力挽救病人生命,在他的号召下,全科医护人员捐款几千元给阿布都·卡迪尔治病,病人终于被抢救过来了,刘教授和他的同事也感到了极大地宽慰。
其实,刘加军的经济并不宽裕,可每当病人经济有困难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大家都记不清刘加军到底帮助过多少个病人,代垫了多少钱。可是,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对患者那颗赤诚的心。
面对患者,刘加军永远保持着亲人般的笑脸。但对那些药品和器械推销商,他的表情却总是非常严肃:“我们需要你的产品,会与你们联系的,请不要耽误我们治疗病人的时间。”一开始,他还是婉言谢绝,后来干脆在门口贴上了“医药代表谢绝入内”的字条。
刘加军始终认为,现在是商品社会,钱是很重要的,但人总还是要有点精神的。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收红包、回扣?他说,为了不受制于人,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能堂堂正正做人。
切切实实为了病人
喀什地区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尘土飞扬,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刘加军刚来时不适应这里的气候,时而出现口干手裂,时而出现流鼻血。刘加军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孕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牢固地拧在自己的岗位上?我想问你,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你为未来贡献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是无穷尽的支付者。我希望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人。”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刘加军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医院有事,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他的时间表上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没有节假日,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为了随时掌握病人病情,他每天都不离开科室,饿了吃方便面、啃干馕,困了就在值班室床上躺一躺。
在立足本地特点、大胆运用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刘加军还非常重视科室医生和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他为全科室医生和护士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经常利用晚上时间给科室的医生上课,把自己潜心总结出来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科里的医生。然而他对大家的要求也很严格。在他看来,好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即使技术水平一般,有些问题拿不准,责任心也会驱使你主动去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2011年5月8日下午,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喀什地区援疆总指挥李水华、喀什地委及地区卫生系统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慰问刘加军及血液科医务人员,当刘加军简要汇报近期开展工作的情况后,得到了朱省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