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1年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暨高层次人才交流会”15日至17日在东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同期举办的还有由致公党中央主办,广东省科技厅、致公党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东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海峡科技论坛。3天,三大活动同时演绎,高潮迭起,异彩纷呈,曾经“买汽车像买菜一样的”东莞人,如今实实在在地大摆了一场科技、人才的盛宴。
科技部部长言必称科技创新
“现在我宣布,2011年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暨高层次人才交流会现在开始。”15日上午,随着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宣布科技周开幕,礼炮齐鸣,礼花飞绽。
14日晚,万钢在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王珣章、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的陪同下赶到东莞。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力量推动。”万钢同时表示,东莞的创新能力很强,希望能够通过科技力量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万钢此行首先是来参加海峡科技论坛的。他在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以智能、绿色为标志的新产业蓄势待发,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峻考验。当前海峡两岸交流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两岸交流的重要主题,科技进步和创新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海峡科技论坛作为两岸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一件盛事,对共谋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双赢良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万钢说,两岸应以推动产业升级为牵引,提升两岸科技合作水平,增强各自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提高两岸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两岸要充分运用启动建立经济合作机制的有利条件,共同推进两岸科技进步和创新,将两岸由生产制造阶段的合作走向更深层次的研发设计和基础研究阶段的合作,共同建立两岸技术交流和市场发展的新规则;要继续推动两岸以民间科技交流为主体的合作,在涉及民生的多种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从而使两岸同胞同享合作之利,同受合作之惠。
据了解,在海峡科技论坛上,包括100多位台湾专家在内的两岸450多名科技界人士齐聚一堂,就推进科技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探讨交流。
逾百博士高层次人才“扎堆”东莞
15日举行的博士后人才交流与项目洽谈会现场,有50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提出了近300项人才、项目需求,其中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需求超过200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涉及计算机、生物医药、材料学、土木工程、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170多名博士、博士后参加洽谈会。
如此众多的高层次人才“扎堆”东莞绝非偶然。“十二五”期间,东莞市除了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还全面启动了人才东莞战略。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本届科技合作周,是为了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的结合,更加突出创新团队与科技产业的结合,更加突出科技项目与人才需求的结合,为科技与人才、科技与项目的对接提供广阔的平台。市委书记徐建华在致辞时说,本届科技合作周,是为了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的结合,更加突出创新团队与科技产业的结合,更加突出科技项目与人才需求的结合,为科技与人才、科技与项目的对接提供广阔的平台。
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东莞实施了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让各类高层次人才在创业场所、科技项目、风险投入、生活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如对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市财政给予一次性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资助,给予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100万元的税后生活补贴。对引进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市财政给予一次性最高500万元的资助。
松山湖创新、创业环境优势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表现的尤为明显。在14日举行的松山湖高新区人才推介会上,松山湖管委会委员梁佳沂对松山湖高新区进行推介,他介绍,松山湖高新区实行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重,通过引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其中由李泽湘博士带领的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国际研究团队等两个团队入选了广东省认定的首批12个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园区拥有省创新科研团队8个,占全市近90%,占全省的四分之一。陈友斌博士等5名高层次人才入选了东莞市认定的首批6个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并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为主要载体,引进留学人员、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200多家。梁佳沂还介绍了企业及创业者入驻松山湖,可以得到的政策支持,包括科技创新奖励、平台建设的资助政策、创业园办公和科研场地租金补贴、创业园科研启动经费补助、人才奖励、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奖励等多方面。不少高层次人才当即表示,松山湖生态环境优美,投资环境良好,将来可考虑在松山湖投资创业或寻求项目合作。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又添新兵
在开幕式当天举行的揭牌签约颁奖仪式上,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正式揭牌。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Dongguan - Sun Yat-Sen University)是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为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探索省(广东省人民政府)部(国家教育部)合作新型研究院所建设的新机制,为有效推动东莞乃至广东地区高新技术领域产业发展而共同合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副厅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东莞市政府主要采取资金注入的方式投入1.2 亿元,中山大学主要以品牌、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等方式对等投入1.2 亿元,总共投入2.4 亿元组建这一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院位于东莞市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邻著名的松山湖景区,周边自然环境优美。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教授担任理事长,东莞市常务副市长冷晓明、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教授任副理事长,并由徐安龙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行政上直接隶属于东莞市人民政府,属于非营利性研究开发型事业单位。
目前,东莞中大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动汽车和生物医药,且已有实质性的成果。在展会现场,由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与瑞士卢塞恩州立理工大学雅那教授研发的UAV系列电动超微型场地车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
创新东莞“烹鲜”香溢岭南
据介绍,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从2004年开始已成功连续举办了七届,累计参与、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人次,成为东莞科技活动的重要品牌。统计表明,历届科技合作周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超过300项,推动东莞1000多家科技企业与海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与合作关系,集聚了大量东莞科技创新发展所需的技术和人才,有效拓展了东莞科技创新项目源、技术源和人才源。
同时,在国际科技合作周的助推下,东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东莞市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超过两万件,位居广东省第二;有九个团队获得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立项支持,数量与深圳并列广东省第二。2010年东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4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成。
此外,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形成的整体效应还不仅局限作用于东莞本地,其辐射能量正与日俱增。正如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评价的那样,本届东莞科技合作周以科技创新、人才先行为主题,通过丰富精彩的内容,为国内外嘉宾打造一个交流信息、对接项目、展示精品、增进合作的平台,不仅为东莞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广东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主动权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