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九问新医改

稿件来源:新快报2009-04-07A06版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日期:2009-04-07 阅读量:

增设药事服务费“以技养医”,市民看病能够便宜吗?基本药物数百种,日常看病够用吗?……新医改方案出台牵动所有人的神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牵头制定第十套医改方案的中科院院士、中山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以及资深医院管理专家、广州市人大代表陈安薇。

1、以技养医市民看病能便宜吗?

■市民说法

市民张晓鑫小姐是一名企业的普通员工。她表示,医改提出探索“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以及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的这些说法确实是对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尊重,但如此一来,是否会出现看病要50元、300元甚至更高诊金的情况?

■专家解读

市民不能一味要求低价

曾益新表示,要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链,是需取消15%的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虽然这样一来可能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看病费可能不会下降,但他认为市民首先要明确一点: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合理收费最重要,才能确保质量,保证医疗保险公司、病人、医务人员和医院各方的利益,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一味地要求降价,既取消药价加成,技术服务劳动又没有价值体现,那医院生存不下去,最后倒霉的还是患者。”曾益新说。

2、基本药物才数百种看病够用?

■市民说法

市民梁先生曾是广州某医院的医生,他表示平时的常见病都有数百种,需要用到的药物至少上千种,现在基本药物才包括数百种,真的能解决市民日常的看病问题吗?

■专家解读

100%使用可满足市民需求

廖新波表示,基本药物确实应有上千种,但目前公布数百种可能是大的分类,最关键是政府要求各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目录中药物的比例。如果是100%使用,则可以满足市民需求。

3、人均筹资水平不高能看啥病?

■市民说法

黄先生是从化某村的村民。他表示,得知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了,感到很高兴,但目前的筹资水平才人均120元/年。“看一次感冒都不够,那就算大家都保了也没什么意义。”

■专家解读

政府单位个人需增支付

曾益新认为,医保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老百姓看病时自付费用比例太高的现象,体现疾病风险全社会集体分担的机制,而不是谁生病谁倒霉。目前的新农合计划由100元/年提高到120元/年,每年报销的最高限额也会相应提高,这个筹资水平肯定还会继续逐步提高,到2020年要争取绝大部分疾病的医疗费用都能由医保支付。当然,对医保的投入,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在政府逐步增加的同时,个人、单位也要同步跟进。

4、适度减少公立医院看病更难?

■市民说法

卢小姐由于体质差,经常感冒,但每次去公立医院看病都要排长龙。“这次公布的《意见》还说要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那这样公立医院更少,我们看病岂不是更难?”卢小姐说。

■专家解读

关键解决医疗资源不均

廖新波认为,其实公立医院还有发展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同级医院发展不平衡。“如果这些不平衡不解决,那再降低公立医院的数量,肯定会导致看病更难。”廖新波说。

5、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医院愿意?

■市民说法

家住白云区的卢阿姨对《意见》里提到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表示质疑。“我女儿上次长智齿去社区医院看,医生连牙片都没拍,就直接把她的智齿给拔了,后来导致发炎。这样的设备和医疗水平,我们怎么敢去社区医院首诊呢?”卢阿姨还表示,除了首诊难,双向转诊也成问题。“一些人本来就是公费医疗,住院什么都有报销,他怎么会愿意放弃大医院跑到小医院休养呀!再说,病人是医院的一大利润增长点,大医院愿意放弃吗?”

■专家解读

社区首诊关键要看投入

廖新波认为,要实现社区首诊,关键是看政府投入的力度有多大,报销额有多大以及社区医疗水平有多高。投入包括环境硬件和人员培养。首诊或双向转诊回来之后费用100%报,病人就会在社区看。“如果社区医疗不跟上,市民会问‘卫生部部长会到社区看病吗?’如果答案是‘不会’,那怎么可能要求市民去社区看病呢。”廖新波说。

陈安薇则表示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按照住院天数长短考核医院医术水平。卫生部有规定,要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从而考验医院医术水平。病情稳定或症状减轻,都规定要下转。所以拖延患者住院不明智,没必要这么做。”陈安薇说,如果医院这么做,就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医院想方设法创收。但现在医保考虑到这个问题,规定住院15天内没有特殊情况不能住第二次院。

6、多点执业专家会去社区医院?

■市民说法

市民卢海玲小姐表示,“多点执业”或许会受到医生的欢迎,但真的对市民有益吗?“虽然说医生此后可以自由流动,但人往高处走,专家会下到一个小社区医院出诊吗?”

■专家解读

“名医会下社区”是误解

曾益新表示,多点执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医生流动,但应该是有序流动、分级带动。“不是说中山医的知名教授直接下到卫生院去,这样不一定解决问题,基层更需要的是全科医师。但是中山医的教授可以去指导下面的市医院、县医院,地市级医院的医生再下去指导卫生院,这样就是一个分级带动,提高技术水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曾益新还表示,多点执业还可以让公立医院的医生去私立医院执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医生的待遇问题,又促进私立医院的人才发展。

7、医生“走穴”发生纠纷谁来负责?

■市民说法

市民卢海玲小姐表示,医生多点执业,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到底找谁负责?

■专家解读

协议明晰责任出事共担

曾益新表示,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应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医生和各个执业点,要达成协议,医生都去哪些医院执业,执业范围、工作时间、性质、内容等等都要有规定。若发生医疗纠纷,当由执业医生和当时就医的医院同时负责。

8、收入不高基层医院怎能做强?

■市民说法

小冼是今年刚毕业的医科大学生,“我身边的同学都想去大医院工作,社区医院工资太少,晋升机会也少,谁愿意去呢!”

■专家解读

培训全科医生提高工资

曾益新表示,要想吸引医学毕业生下基层确实需要激励措施,目前首先是要重视和规范全科医生的培训,培养真正能解决问题、基层需要的大量全科医师,因此建议政府启动“全科医生行动计划”,来大力推动这一工作。然后通过政策吸引,让这些全科医生能下到基层。例如免大学学费和培训费,大幅度提高在基层工作的工资福利,制定相适应的特殊晋升政策,提供定期的免费进修学习机会等等。

9、学生医保没了公费也能减负?

■市民说法

谢同学是某高校学生,他表示,虽然公费医疗在校医院不能治什么大病,但基本不用付钱;现在转为医保,那就要每年缴费,这样是否会增加负担?

■专家解读

国家出钱将公费转医保

曾益新表示,原来大学生公费医疗是国家出钱,现在还是国家出钱,只是把原先给公费医疗的钱拿来投到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将逐步被医疗保险的方式代替。除此以外,还可以发展“团体医疗保险”。例如一个公司有十几万员工,参加全民医保毕竟是保障基本医疗水平,那就企业出资,向医疗集团购买服务,让职工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水平,这与公费医疗相似但又不一样,作为公司的一种福利吸引人才。有经济条件、学生多的大学校也可以考虑。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