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明天的手术会是机器人来给我做吗?我不想让机器人做。”工作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泌尿外科刘卓炜教授常听到患者这样说。这时,他会告诉患者:“机器人手术就是主刀医生操作一个机械臂来完成手术。这个机械臂好比外科医生的神秘助手,有了它,医生的操作可以更快速、精准。”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举办第三届“刀客秀(Doctor Show)”肿瘤规范化微创外科治疗手术直播周活动,每天全程转播2~3台典型机器人手术,15个外科专家团队展示摘瘤过程,在线交流病例术式选择、介入时机等经验。
在狭小腔隙中完成重建
前列腺癌根治手术一直被视为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受前列腺的生理位置影响,手术要在深而狭小的空间内操作,很容易损伤与控尿有关的神经、血管和括约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尿失禁、阳痿。如果损伤大血管或直肠,后果会更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今年3月,75岁的张伯查出了前列腺癌,听说要做手术,他顾虑重重。他说:“我老友做完前列腺癌手术后,一直漏尿,走到哪里都要穿纸尿裤,我想保命但也不想活得这么没尊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周芳坚教授为张伯制定了治疗方案,并进行了机器人手术,不仅切除了病灶,还成功保留了性神经和控尿神经。手术1个半小时完成,出血不到100毫升,术后第一天张伯就下床活动了。周芳坚还顺带为张伯做了疝气修补术,解决了困扰张伯多年的左腹股沟斜疝的老毛病。
“机器人手术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切除之后的重建上。以这台前列腺癌根治术来说,手术的难点在于切除前列腺之后,需要将膀胱和尿道缝合接起来。在骨盆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精细缝合的难度很大,但利用机器人操作就很灵活,可精确地将膀胱和尿道进行缝合。这也是手术机器人在泌尿肿瘤外科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刘卓炜说。
放大视野缩小切口
手术机器人可为医生提供哪些帮助?刘卓炜介绍,首先,三维成像系统可以得到更清晰、立体的视野,减少手术盲区,利于精准止血与缝合重建等操作,这是普通腔镜的二维视野所无法比拟的。其次,手术机器人有视野放大10倍的功能,微小的血管和神经可清晰呈现在眼前,既可以让医生将病灶切干净,又能避免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特别是,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可720度旋转,在人手无法到达的狭小腔隙中灵活操作,做到精准切除和止血、精准缝合与重建,可大大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此外,先进的防颤抖功能可帮助术者提高精细操作效率。
在直播周活动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杨浩贤教授演示了一台胸腺瘤机器人个性化微创切除术。由于胸腺瘤所处位置解剖结构复杂,大血管较多,空间狭小,普通胸腔镜微创手术难度大。但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仅仅通过腋下几个直径8毫米大小的小孔即可完成手术,肿瘤切除更加精准,手术切口也更加隐蔽。
“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外科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特别是在直肠癌患者低位保肛、保神经、保功能等方面,技术优势得到很好的体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丁培荣教授介绍。
长期为口咽癌患者制定机器人手术治疗方案的宋明教授说:“有了经口机器人,避免了传统手术的下唇正中切开、下颌骨裂开,也无需气管切开,能让更多口咽癌患者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全面部外观、吞咽功能及语音功能。”
“不过,机器人手术对医生的操作技巧有更高的要求。以单极电刀凝切为例,其与传统手术相比效率更高,但医生操作需要更加谨慎,否则很容易造成周围组织的损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子宫颈癌首席专家刘继红说。
让高龄患者获益更多
“在保证手术安全和肿瘤控制的同时,尽量减少创伤,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刘卓炜说,因为老年人的脏器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损伤,且老年人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于手术和麻醉耐受性差,这些都给手术带来更大挑战。
2021年1月至1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完成机器人手术1216例,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7例,有一半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病。如何为他们更安全、更微创地开展手术?在刘卓炜看来,医护团队的密切配合是关键。
“一台平稳、安全的手术,麻醉医生的作用至关重要。”丁培荣介绍,高龄患者术前均需要经过麻醉门诊医生评估病情,由其针对基础疾病提出优化处理意见;术中,麻醉医生要对麻醉深度、有创动脉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同时要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注意保温治疗。
此外,围手术期护理也十分重要。丁培荣介绍,从2013年起,中心手术护理团队相继成立了8个亚专科护理专科组,在老年手术患者术前访视,术中体位管理、低体温预防、压疮风险控制,以及术后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原标题:有了它,医生的操作更快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