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全球首家“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 2022-06-11 第A04版 作者: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6-13 阅读量:

“器官质量是决定移植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此前一直缺乏客观的评估手段,主要凭医生的经验。在过去,器官如果质量不理想,只能放弃不用。不过,这些情况都已得到改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说。

6月10日,中山一院“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挂牌建立,该中心是全球首个可实现对离体多种器官(肝、肾、心、肠等)进行功能评估,并对功能受损器官进行修复的技术创新中心,未来将开辟“器官医学”全新领域。

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的挂牌建立,不仅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正快速迈进“2.0”时代,更预示着“器官医学”新世界大门的开启。

实时评估离体器官功能 大幅降低器官移植风险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最有效手段。该技术问世以来,一直采用“冷保存”技术,即器官获取后,体外静态冷保存器官,然后将“冰冻”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冷保存技术中器官处于低代谢状态,器官不具备正常功能,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功能评估,器官质量如何、能否移植只能靠移植医生的经验判定。

针对冷保存过程中器官无法评估的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发明了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Life-X),可替代人体为离体器官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灌注压力、流量、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经不断优化改进,目前,该医疗器械已经更新到第五代。同时团队研制多种器官(肝、肾、心、肠等)的养护液,建立离体器官的养护技术体系,肝脏可产生胆汁、代谢乳酸,肾脏可产生尿液、代谢肌酐,心脏可以持续跳动,使器官在“离体状态”下仍能保持正常的活力与功能。

何晓顺教授团队基于多器官维护系统建立的离体器官养护平台为离体器官功能检测、评估提供了可能,通过大量的大动物实验和临床弃用供体器官离体灌注实验,首次建立了供肝、供肾、供心等质控标准,根据这个新的质控标准评估器官近150例,符合标准的器官移植后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避免了器官浪费。

创多器官灌注修复技术 可实现在体外修复器官

对于功能受损的器官,能否进行离体功能修复,让“不可用”的器官变为“可用”的器官?何晓顺教授团队先后构建了功能受损的边缘性肝脏、肾脏、心脏及全腹腔脏器等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体系,成为了国际上唯一能掌握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的团队。

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制定特异性的养护参数与养护液成份,成功修复超高龄(>80岁)、重度脂肪变性(大泡型脂肪变性>60%)、总胆红素>200umol/L供肝等国际公认的不可被移植器官,并取得了良好的移植疗效。国际专家认为“是改善移植预后的重要进展”。

基于多器官评估与修复平台的技术突破和经验积累,何晓顺教授团队在建立了多个器官长时间维护与修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器官医学”新理念,即在器官水平上研究和治疗疾病,并在人类疾病器官模型、大脑离体研究、活器官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医学发展有望进入精准研究器官功能及治疗器官疾病的新阶段,同时向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研发及医学教育等领域实现转化,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器官医学产业化项目获得科技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初创组全国总冠军。

原标题:全球首家“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在广州成立 体外修复器官成现实

原文链接: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2-06/11/content_4_500873.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