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山大学排球队大放异彩,四项比赛取得“三冠军一季军”的佳绩(男子乙组冠军、女子乙组冠军、女子甲组冠军、男子甲组季军),实力冠绝群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有何培养妙招?中大排球队的队员和教练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透露独家秘诀。
教练就像雕刻家,带队如创造艺术品
“我觉得最难打的对手是我们自己。”当被问及本次广东省大运会最具挑战的对手是谁时,来自中山大学2019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排球队副攻手耿若瑄如此回答道。早在预赛时,耿若瑄和队友们就意识到,不同院校之间的实力悬殊。“所以当时我们的目标和挑战就是怎么更好地控制比赛节奏,怎样赢得更快更漂亮。”
她们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女子排球乙组赛场上,中山大学高水平女排先后战胜白云学院、韶关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并最终在冠亚军决赛中以3比0击败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夺得本次比赛的冠军。
对此,多名队员在接受记者釆访时表示,女排夺冠离不开主教练李铁鸣的指导。李铁鸣是原中国女排助理教练、郎平的助手,于2015年通过“百人计划”来到中山大学任教。
李铁鸣就任中大高水平女排教练后,将专业队的技巧、战术传授给队员们。他会在训练前布置好当天的任务;要求她们有竞赛意识并经常开展模拟比赛训练;带着她们观看国际排球比赛录像,一边暂停一边讲解动作技巧;会根据每支队伍的特点画战术图。
“面带微笑、眼神坚定、动作果断、激情四射。”这是李铁鸣对女排的要求。每次上赛场前,李铁鸣都会和队员们说:“赢球算你们的,输球算我的。”他要求她们关注比赛本身,不必太在意结果。由此训练出了这支高水平的女排队伍。
女排队长邵兴鱼认为:“教练员就像是雕刻家。在带领队伍的过程中,他就是在创造一件艺术品。等到队伍成型之后,这件艺术品有了一定的形状,他更注重细节上的雕琢。他还要考虑作品会经历日晒雨淋,需要维护和修缮。不能说队伍形状塑造好了以后就不管了,塌了也不关他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呵护过程。”在邵兴鱼看来,李铁鸣就是这支队伍的灵魂,他用心血造就了中大女排高水平队的今天。
中大高水平男排同样如此。本次大运会,中大男子排球高水平队的主要对手是广州体育学院。和中大的学生一样,广体不少学生也是从小接受训练。对于能够赢下本次比赛,副攻手施磊认为:“团队的凝聚力是首要因素。每个人在场上都发挥着固定的作用,光靠一个人肯定不可能拿下冠军。”
决赛场上,当中大以1比0领先广体时,施磊能明显感觉到,比分一落后,对手就没有那么团结了。“但其实打第二局的时候,整个状态仍是比较紧张。我们的原则是,球没落地就要救。哪怕是领先,也不能放松心态,尽力争取每一分。”
决赛时的坚韧,不仅是一次次比赛中锻炼出来的,而且取决于平时训练。教学经验丰富的刘思华主教练经常安排高水平男排队员们进行模拟对抗赛。一轮又一轮,不断打磨队员们的动作细节,要求他们以赛时状态要求自己。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训练场上,平均身高达一米九左右的帅哥、靓妹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各项规定动作,如跃起、扑救、传球、扣杀……他们在球场上挥洒热汗,教练则在一旁纠正细节。
显然,这两支高水平运动队的男女队员已经达到或接近专业化的水平。除了严格的训练使然,也与其特长生的身份有关。他们大多通过专项招生入读中大,本身即具备良好的排球基础,加上接受到系统、专业的排球训练,自然与众不同。为了方便学习和训练,他们基本就读于公共关系与政务管理学院。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晚上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此外,从硬件到软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地和成长环境,每支队伍还配备队医、专用的比赛训练场地。在这样的环境中打造出来的中大排球队,理所当然在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生排球赛事中屡创佳绩,排名快速攀升。
跨城跨校园,繁重学业中挤出时间训练
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校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校园排球的普及更系统、更有持续性,形成奋勇拼搏、追求卓越的校园体育文化?
中山大学的老师们表示:在中大校园里推广排球,从普通大学生中培养校队体育健儿,这就是答案。
为此,学校鼓励高水平运动员到各个学院排球队担任教练,指导普通学生练习排球。来自外国语学院的池俊威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进入大学之前,池俊威并没有接触过排球。他所在的学院有自己的排球队,同学们经常会聚在一起打球。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池俊威也喜欢上了排球。“恰好当时男排高水平队队长分配到我们学院当教练,在他专业的指导下,我进步得非常快,后来就进入了校队。”池俊威说道。
校队一周训练两三次。周中一般训练一次,周末会固定训练一天。临近比赛,就会增加训练时间。普通队的集训机会尤其不易。队员分散在三校区五校园,光是时间上的协调就非常困难。池俊威提到:“大家有时候上完课,饭都还没来得及吃就打车过来。等到集训结束,又要回到各自的校区。回去之后还要写作业。特别是中山医的小伙伴,他们的学业压力特别繁重,又经常需要在医院见习。从珠海校区坐校车到广州,来回也要四个小时。但大家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他还表达了对教练的感激之情:“老师们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他们总是牺牲很多休息、陪伴家人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我们的训练上。”
不过,与高水平队相比,池俊威和队友们只能达到准专业水平。在本次男子甲组比赛中,他们输给了华工,只拿到了季军。尽管队员们颇感遗憾,但作为半路出家的他们有此成绩,实属不易。
另一边,中大女子排球队甲组夺得了冠军。她们的18个队员来自中山医、智能工程、国际金融、外国语等15个学院,横跨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由于疫情的阻隔,三校区五校园的队员们难以合练。直到比赛前的一星期,整支女排队伍时隔三个月才聚齐。
即使这样,她们仍取得了冠军。女子甲组教练张淼在接受采访时对学生的付出表示了肯定:“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上付出了很多,要在繁重的学业中挤出时间来训练,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大家的力都往一块使。心在一起,这就是集体的凝聚力。”
从2012年起,张淼开始带中大女排普通队,在10年期间取得了10赛8冠的好成绩。作为教练,她这样评价队员们:“普通学生没有专业运动员的经历,在如此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保证训练时间,参赛时间,就是因为对排球的热爱,以及对中山大学荣誉感的捍卫。”
课上热热闹闹玩两小时,非常酣畅淋漓
在重大赛事中有不俗表现的中大排球,自然成为校园体育的亮点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大体育部主任助理、奥运冠军罗微表示,中大排球的优秀不仅体现在专业化和准专业化团队的比赛成绩上,而且还体现在校园排球的推广上。
在中大,排球课是一项热门课程,上课的不乏普通的学生或初学者。
“利用脚的弹力,把球向上垫起。”排球课上,教练在一旁给学生示范动作。来自不同院系的初学者两两组队,进行抛传球练习。“把球往上垫,而不是往旁边垫。”遇到错误的垫球姿势,教练则走到一旁,纠正动作细节。球传球落,学生们欢声笑语四起,好不热闹。
“能够在排球课上和同学们热热闹闹玩上两小时,真的是一件非常酣畅淋漓的事。”来自中山医学院的覃诗彤说道。在排球课上,她认识了很多新的小伙伴,也深深爱上了这项团体运动。下课后,同学们会相约着打排球,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探讨学业相关问题。借助排球,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团队产生了,他们相互帮助,在彼此的激励中走向更好。
钟树湃从大一开始真正接触排球。刚入学时,他所在的数学学院的师兄们,到每个宿舍招收排球队的新生。师兄一边颠球,一边分享队里的故事。这启发了他的兴趣,由此进入院队参加排球训练。“在院队,师兄师姐们会一对一教我们,从基本功开始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钟树湃进步明显,很快就能上场和大家一起打球。
在中大,不少学生通过排球课和院系排球队接触到这一项运动。每年新生入学,排球社团招新活动总在火热进行中。在教学楼课间、宿舍区、院楼大堂,学姐学长们使出浑身解数,为新一届排球人才蓄能。
据罗微介绍,中大排球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针对排球训练,配备专业的康复师。康复师不仅跟进学生的机能检测,在防伤和康复方面,也可以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此外,每个学院都成立了排球队。每年,中大都会开展“康乐杯”排球联赛,不同院系之间相互竞争。排球比赛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三校区五校园的学生在各自的校区里激烈角逐,选出各个校区的冠军队伍,再聚集在南校园一决高下。
钟树湃记得第一次参加康乐杯比赛时,他们院对决的是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一个有很多校队主力的强大对手。“第一感觉是不可能赢。所以一开始我们的目标是每一局能打上10分就可以。”第一局比赛结束,钟树湃所在的学院拿下了十几分,完成了预定目标。
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二局中,他们打败了对手。在决胜局中,虽然他们最后失败了。但钟树湃表示:“排球这项运动充满一切可能,这就是体育的魅力。”
不少参加过康乐杯的学生都有相似的感悟:“每一场比赛都十分珍贵,都在教我们成长。赢球,非常考验队伍间的配合和争取集体荣誉感的决心。输球,就反思不足,改进提升。比赛场上,队友们不放弃每一个球,尽力扑救,即使受伤了也不在意。这种拼搏的精神督促我们勇往直前,用心做到最好。”
“康乐杯排球赛事的举办,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凝聚力,促进了院系间的体育文化沟通和交流,推动了校园排球文化的传播。”罗微说道。
事实上,排球只是中大体育教育的一个缩影。中山大学目前建设有6支高水平运动队,20支普通生运动代表队。“康乐杯”学生体育赛事贯穿全年,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校园马拉松、龙舟赛等18项,每年近2万人次参赛,校园体育氛围浓厚。
原标题:在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囊括三项冠军 这支排球校队何以如此优秀?
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2-07/10/content_4_508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