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视频|中大教授开讲坪石历史,东莞这场讲座关注抗战时期广东学校迁移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2022-07-25 作者:马新杰 黄伟兴 编辑:沈麟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7-28 阅读量:

7月25日,《全面抗战时期广东学校迁移和影响》讲座在东莞展览馆开讲。据悉,该讲座为《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的配套活动,是第二期“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天忠。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董红、“坪石学子”亲属、各市属文博单位人员及文博爱好者等参加讲座。

曹天忠对“坪石先生”专题展评价很高,认为其是广东省内相关展览中水平最高的展览之一。至今,曹天忠已关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近20年,2015年起他开始深入关注此话题。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高等教育的迁移可以归纳为‘由北向南迁移、由东向西转移’,而其中,广东高等教育的迁移是整个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讲座刚开始,曹天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整段历史。

讲座中,曹天忠生动细致地介绍了抗日战争期间广东学校迁移的五个阶段——迁出省城、大学归省、再迁粤西、东迁粤东、复原广州,“从广州迁出最后返回广州,整个迁移过程形成的是椭圆形,而非全国单一由东向西的线性型。”

深刻阐述了这段“教育抗战”和“学术抗战”的历史,高度概括了广东各校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华南教育抗战精神,及其对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影响和借鉴意义。

曹天忠认为,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并存,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华南地区抗战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此次展览重新激活了各界对该问题的关注。

在曹天忠看来,全面抗战时期广东学校的迁移有四大历史意义。第一,广东教育界誓不资敌,维持教育不坠,弦歌不辍,浴火重生,保证教育发展的不中断,甚至在规模上有所发展;第二,广东教育的迁移,特别是“大学归省运动”提前回迁、烽火逆行,彰显了广东省政府和人民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建设人才的重视;第三,广东教育抗战迁移是近代高等教育中国化、地方化的重要表现;第四,这段历史表明了广东教育对地方的影响从间接辐射到直接哺育。

现实层面,曹天忠认为,重新发掘华南历史的资源,有利于回馈当年迁校办学地,为广东教育发展开辟新路径,“还有助于思考教育如何与国家、地方的前途命运和可持续发展地结合起来,并为今天的大湾区建设以及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发展格局提供借鉴。”

讲座内容细致入微讲,不少观众拿起手机拍照记录。“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还有哪些材料和读物可以推荐?”讲座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积极提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据悉,展览自6月10日开幕以来,获得了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也深受市民游客的好评,累计接待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在莞高校及中小学师生、港澳青年等团体52批次,观众逾4万人次。展览配套举办的“坪石夜校”活动人气火爆,在市民中引发“坪石热”,成为东莞又一现象级的重点展览。

谈起这段历史的保护,曹天忠表示:“自提出‘抗战时期华南研学’概念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多办学的旧址、资料被抢救、发掘和保护起来,更可贵的是有了进一步的活化利用。希望这段历史能够被更加有效发展和深化,让它变成广东近现代史里重要的品牌,由此引领全国对抗战时期教育遗址的保护。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把‘抗战时期华南研学’做成有学术意义、有社会价值的工作。”

本次讲座加深了观众对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的认知,也对烽火岁月“以教育兴邦、以学术报国”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后续,东莞展览馆还将继续推出港澳青年观展教育专场、“先生的故事”课程进校园、省内外巡展等系列活动,延续“坪石先生”热度,让“坪石先生”精神深入人心、激励人志。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7/25/c6722642.html?colID=0&firstColID=6771&appversion=7720&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4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