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余年前“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者箴言,到武汉保卫战中“战到病魔穷尽时”的责任担当……经历百余年岁月沉淀,中山医人的初心使命和精神气质始终未变。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看来,让中山一院的红色基因赓续不断,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源泉。尤其在医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锻造医院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提升医院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本保障。
党建引领 把支部建在专科上、团队上
说起手术室,大家的印象往往是冰冷和忙碌的。医生“戴着口罩和帽子,不知道谁是谁”,是不少患者的共同困惑。
中山一院手术麻醉中心教职工党总支留意到这一点,想了一个办法,即用“自我介绍”的方法,缓解患者术前术后的不安情绪。不少来做手术的患者发现,手术室里多了一些“蓝帽子”,帽子上写着麻醉医生的名字。无论是术前谈话还是术后复苏,他们都陪在身边,舒缓患者的情绪。这让患者感到安心多了。
创建“蓝帽子”“彩虹桥”“温暖ICU”等一批党建服务品牌,让手术患者更安心、让就诊患者更放心、让重症患者更暖心,是中山一院党建工作的缩影。作为一个业务量庞大的医疗单位,在中山大学党委的领导下,中山一院党委将“强基层”作为工作重点,把党建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采取把“支部建在专科上、团队上”的方式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骆腾介绍,按照“把支部建在专科上”工作思路,医院对全院党支部架构进行优化调整,党组织数量从原来3个党总支49个党支部调整为16个党总支115个党支部,党员数量由原来平均每个支部50人优化为27人,实现党建工作对科室的全覆盖。
中山一院党委还把这一工作思路延伸到团队建设上,在医疗、科研团队上建立党支部,在医院派出的援疆援藏医疗队、抗疫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威望高、政治强和业务精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促进党组织在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发挥作用。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当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出的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号召时,中山一院立即响应,半个小时内就完成了首批队员集结。两个多月火线支援,中山一院的132名队员坚守到最后一刻,直至所有重症患者平安出院。
战“疫”过程中,医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下设4个临时党支部,筑牢政治堡垒。在繁忙的前线工作之外,临时党总支通过开展“三会一课”、理论学习、心理辅导等,使医疗队成长为一支冲锋陷阵、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强大队伍,真正做到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2020年3月2日、14日、19日,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队三批共54名医疗队员先后在抗疫“火线”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20年1月起,中山一院先后集结306名精兵强将驰援中国12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帮助塞尔维亚抗疫,派出逾1.4万人次支持各地核酸采样检测,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被媒体誉为“无敌中山医”。
记者了解到,针对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不协调、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中山一院党委注重党建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骆腾表示,近年来,医院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优秀学术带头人培养成党建带头人,把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优秀学术带头人,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目前,全院在职临床教职工党支部86名支部书记91%以上拥有高级职称,支部书记是所在领域的学术和业务骨干,92%的党支部书记兼任了科室负责人或科区护士长。同时,医院还实行党委委员分工联系支部工作制度,加强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一批全国主委、国家杰青等入党。
公医救人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中山医人深深的家国情,与中山一院注重医院文化教育和文化创新分不开。
始建于1910年的中山一院,前身是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附设公医院,由广州民间乡绅捐建,“公医救人”,立志救尽患病国人,旨在实现由国人独立自主地为贫苦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和精神内核也由此而来。
一代代中山医人秉承“天下为公”的精神,救人救国救世,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在老一辈医学大家中,有奠定中山医中兴之基、开创八大一级教授汇聚中山医时代的医学教育家柯麟,有立志消灭血吸虫,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寄生虫学家陈心陶,还有为破解麻风病解剖了100多例麻风患者的病理学家秦光煜等。战争年代,中山医人冲在救死扶伤最前线;和平年代,他们行走在医学与时代发展的前沿,创下无数第一……
“一百多年的医学实践中,中山一院先后被烙上了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三基三严’的传承体系、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忠贞不移的红色基因,从人民立场出发,构成了中山一院的文化根系。”骆腾说。
她认为,一家一流医院,首先要有“医病、医身”的高超能力和技术追求。作为华南地区疑难重症诊治中心,近年来,医院全球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引领全球器官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近6年开展新技术近460项,填补67项技术空白。
医院坚持将优质资源向基层辐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下,医院牵头建立覆盖全国250余家医疗机构的全国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建立覆盖29个省(区、市),2904家县级医院的腹透专科联盟,培养医护人员6164人,被《柳叶刀》杂志誉为腹透“广州模式”。以送医疗、技术、管理为抓手,对全国310多家基层医院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帮助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民医院、边坝县人民医院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水平实现大幅跃升;向广东封开、惠东,江西南康、于都等地进行长期“造血式”帮扶,帮助当地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开创了高水平医院建设跨区域联动紧密型帮扶的“揭阳模式”;与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近年来,医院先后组织20多支国家医疗队200多位专家到新疆、西藏、贵州等省(区)开展巡回医疗,总诊疗达5万多人次,医院医疗队的足迹还遍及非洲加纳、大洋洲斐济、中美洲多米尼克,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贡献。
在医病医身医心“三医结合”中,中山一院从来都不会看轻“医心”的作用。骆腾告诉记者,中山一院医疗队员援鄂期间,每次进入病房,都会抚触患者的手臂,轻轻拍拍肩膀,说句鼓励的话。医疗队员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这些安慰和鼓励,大大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近年来,中山一院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激发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比如,着重推进以柯麟为代表的中山医人传承红色基因、奉献祖国人民的文化建设工程。柯麟是中山医史上的一代医学巨擘,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位传奇共产党员。医院近年深入挖掘柯麟文化,将手术科大楼命名为“柯麟楼”,设立“柯麟年度人物”奖,推出柯麟新苗、新星、新锐系列人才项目,柯麟已成为中山医人的楷模和坐标。近年来,医院涌现出如“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最美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医德楷模”、“中国好医生、好护士”、全国劳动模范等一大批柯麟式好医生好护士。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QYrK1TlN9FKNf4i2SWv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