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卫生杂志】[打造广东医疗卫生大格局] 肖海鹏:从国内到世界,做医学探索的先锋

稿件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2022-08-25 作者:孙梦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8-26 阅读量:

“中山医”是国内西医的发源地,也是孙中山先生学医并从事革命工作的地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创立伊始就带有深深的公益烙印,其后,一大批医学家、教育家技精德高,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初心,本着“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行走在医学与时代发展的前沿,为建立中国现代医学体系创下夺目勋辉。百余年后,中山一院综合实力稳居国内一流前列,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医学中心”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山医人的新的历史使命。

国家医学中心应该具备什么能力?中山一院将以此为契机,如何锻造核心竞争力?收获了哪些成果?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教授。

“战役学”理念破局 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2021年,中山一院入选首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作为医疗“国家队”,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领头羊,中山一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实为众望所归。

“努力成为让国家首先想到、社会首先想到、学界首先想到的一流国家医学中心。”在年初召开的中山一院2022年医院工作会议上,肖海鹏在全院职工面前,表达了殷殷期望。然而,中山一院已是国内顶尖的高水平医院,再往国家医学中心迈进,要如何布局,如何实现?

谈到对国家医学中心的理解,肖海鹏说,国家医学中心须具备“非常6+1”特质:一是疑难重症诊治和应对重大灾难与公共卫生事件中心,二是医学先进科技创新中心,三是医学拔尖领军人才培养中心,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五是医院现代化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中心,六是党建与优秀文化守正创新中心。而其中的“1”,则是指一流的社会服务与辐射,国家医学中心将在人民健康事业上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肖海鹏介绍,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就好比打仗,所以医院提出了“战役学”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在富有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的“一体多翼、科学布局、特色发展、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下,面向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战役目标”,紧抓高质量发展“领导、人才、创新、合作、体系、文化”六要素。为此,中山一院制定了几方面“战役举措”:一是构筑世界一流精准医学大科学平台,二是建设世界级疑难重症诊治高地,三是铸造世界顶尖医学人才集聚盛地,四是打造国际领先智慧医学中心标杆。

创新驱动 构筑世界一流精准医学大科学平台

创新,是医院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驱动力。打造创新平台体系,凝练学科融合发展新方向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肖海鹏介绍,中山一院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以打造广东国际精准医学中心为契机,梳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的基础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临床研究平台、先进技术(医工结合)平台、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研究平台建设,以求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以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中国证据、提供政策支撑和智能化管理,聚力推动国家医学大数据中心建设。以临床研究平台为例,中山一院将与伯明翰大学合作建立国际临床研究中心,围绕药物创新、优化疾病治疗管理模式等开展研究。医院还制定“2030计划”,对重点项目开展全流程辅导,“每个项目支持1000万元,希望到2030年能够支持20项有引领性的临床研究。”

同时,中山一院依托南沙院区,围绕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目标,发力精准医学研究。将国家医学中心重点攻关任务和精准医学研究的肿瘤、心脑血管与代谢病、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肠道微生态、感染与免疫五大交叉协同方向统筹推进、协同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据介绍,在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下,中山一院在医、教、研融合发展上硕果累累,近5年获立项纵向科研经费总数超7亿,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6项,近6年开展新技术近460项,填补67项技术空白。医院现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双双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临床医学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0.5‰做出重要贡献。

学科引领 建设世界级疑难重症诊治高地

2021年,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开启“热移植”时代项目,荣获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得该奖项,向世界展示了器官移植革命性创新的“中国模式”。

早在2017年7月,何晓顺团队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肝移植手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创立意味着我国在器官移植领域已经具备了领跑能力。

长期以来,人体器官移植的传统技术包括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三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器官将不可避免地离开人体一段时间,导致血流中断。缺少血液就意味着缺少氧气和营养物质,器官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移植效果甚至导致移植失败。何晓顺认为“让器官不缺血”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努力方向。但这项技术真正面世之前,“不中断血流”的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这就好比是给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跑的车换发动机。”在无数次实验中调试参数、吸取经验,历经近10年,何晓顺团队自主研发的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终于面世。此后,他又潜心钻研,重新设计了移植手术术式,创立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术。

2018年,无缺血移植技术成功应用在肾脏移植中,2021年成功应用在心脏移植中,器官移植成功率和患者预后大大提高。

实际上,中山一院的学科发展从来就不缺创新基因。“从国内到世界,我们一直是医学探索的先锋。”肖海鹏说,医院研发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打破美国技术市场垄断,已推广至全国200余家医院,使上万名患者受益,效益超2亿元。首创的腹透卫星中心管理模式,已培训全国2900余家县级医院的6100余名医务人员,使腹透相关腹膜炎发生率下降了38.9%,在透时间增加了37.5%,被国际誉为“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腹膜透析推广及质量提高的榜样”。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医院。”在肖海鹏看来,一流的学科,需要以临床重大复杂问题为导向,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需要瞄准尖端医疗技术、国际前沿技术;需要满足重大和疑难复杂疾病临床需求;需要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领跑国际。

肖海鹏介绍,目前,医院设立每年3亿元的专科发展基金。实施攀峰、筑峰、登峰专科发展的三年提升计划,持续加强优势专科、培育专科、潜力专科建设,进一步在亚专科上凝聚特色,瞄准国际前沿、国内领先水平的建设目标。

人才培养 铸造世界顶尖医学人才集聚盛地

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核心。在肖海鹏的管理理念中,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牛鼻子”。

“近年来,我国医改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集中在医疗层面,公共卫生短板仍然明显,人才吸引难度大、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肖海鹏在其近期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一方面,公卫领域的高校教师缺乏研究和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经历,与临床医生也少有合作。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也缺乏公共卫生、传染病、全科医学的系统教育与实践。此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的协作研究机制还有待完善,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非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就更显不足。

对此,中山一院提出,应结合我国国情,要培养能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人才。要研究与探索临床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MD+MPH)培养的中国模式,通过培育复合型领军人才,使其更好地胜任临床医疗、卫生政策决策和领导者的角色。要从临床医生中选拔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探索临床医学+基础医学(MD+PhD)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临床又懂基础研究的医学科学家。要探索医文、医理、医工交叉融合的“医学+X”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从有志献身医学的非医科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选拔进入临床医学培养体系,将多学科基因注入医学。

肖海鹏介绍,近年来,医院构建了柯麟新苗、新星、新锐及“五个五”“三个三”团队进阶式培养体系,打造了“启航—攀登—领军”分层次、全覆盖人才支持计划体系,强化了各层次人才阶梯式培养。一是前移培养链条。自2016年起,每年从前10%~15%的八年制应届毕业生中选拔5~10人提前签订工作协议,以2年为周期,按照每人每年25万元的标准,资助其赴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深造。他们回国后,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生力军。二是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中山一院在全院评选竞争力最强的科学家,配备3~5名团队成员,连续3~5年每年拨付300万~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近5年,已有146项技术,5名领军人才、21个团队、106名青年骨干获得资助。三是培育医院管理人才。医院成立医院管理学院,自2018年起,每年从临床、行政、后勤部门挑选40名后备人才进行为期1年的培养,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的管理团队。

医院还以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来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和人才培养,已跟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医疗机构、英国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机构和高校开展实质性“一对一”专科合作。通过以上举措,中山一院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倍增,高层次人才引培不断突破。

数据赋能 打造国际领先智慧医学中心标杆

在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山一院还持续深挖大数据应用潜力与价值。一个重要的亮点工作就是,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耗时3年,落实项目投资,将国家关键信息系统-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迁入广州生物岛,建设完成了5000平方米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体组织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为人体器官分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规划、临床重点专科评估等多项国家医疗服务日常监管工作提供关键的数据和安全保障支持。“基于医学大数据,我们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现在才刚刚开始破题。”肖海鹏说。

在破除“五唯”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临床人才成为难题,肖海鹏提出建立“医德为先、临床为本、学术为尚、创新为力、人文为心”的评价标准。据了解,运用上述医疗大数据平台,中山一院启动建设基于底座大数据的目标导向的专科考核评价体系,在医疗指标基础上结合了运营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科声誉与社会满意度等多项量化指标,对专科、人才等进行分类、分层、多类别的信息化评价。“考核结果与专科主任选拔任用、绩效分配和个人晋级晋升、评优、选拔等挂钩。”在肖海鹏看来,大数据量化考核,能够得出客观、公平、公正的数据结果,有利于实现精准化管理。

当前,中山一院还基于医学大数据开发了AI诊疗系统,助力精准诊疗。该院开发的甲状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可以使结节诊断准确率从84.5%提升至88.3%,有效拓展了AI在慢病临床诊疗应用中的新模式。

基于医学大数据,医院还开展了重点专科疾病大数据分析,提供新发重大传染病临床数据智能分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慢病防控的精准对策。大数据还为制定国际、国内指南提供支撑,近3年,中山一院牵头制定国际、国内指南和共识共56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dTfZnpX7FQuoKhDoDrPwg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