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十年砥砺 凝心聚力
医者仁心 不忘初心
《健康100FUN》推出特别策划
《非凡十年 健康中国》系列访谈
对话广东医学医疗界的权威专家,请他们讲述在各自领域的奋斗历程和见证的发展变化,讲述广东卫健系统为广东、全国,乃至世界卫健事业、人民福祉,贡献的广东智慧和广东力量。
他是对抗传染病的老将,在非典、汶川地震以及新冠疫情期间,均奋战在医疗救治最前线。
2022年3月,面对来势汹汹香港第五波疫情,他作为总领队带领391名内地援港医疗队,奔赴香港抗疫最前线。
2022年8月,他作为广东援海南医疗队领队,再次带领506名队员支援三亚抗疫。他见证着,这十年来,重大传染病防控的显著成绩以及重要成果。
他就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感染科教授崇雨田。
带队援助香港抗疫
作为内地援港医疗队的总领队,崇雨田带领16人“先遣部队”于2022年3月7日抵港,了解香港医疗管理制度,熟悉医疗工作模式,沟通内地援港医疗队在港行医的法律问题,为后续医疗队队员陆续入港协助做好整体部署与充分准备。
作为队伍的“大管家”,崇雨田必须更全面地考虑问题:配备更大比例熟悉粤语、具备英语交流能力的一线护理人员到港支援;搭建以感染、重症、呼吸、心血管、老年医学、中医、康复等专科为主的多学科医护团队,运用“医疗护理相结合、治疗与康复相结合、中医西医相结合”的全方位优质医疗模式,针对合并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实行“一人一策”个体化治疗,有效提升救治水平。
第二批74人、第三批301人内地援港医护人员陆续到达香港后,按照原定计划展开培训,3月21日,医疗队全面进驻亚博馆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随后收治规模从最初的2个区逐步扩大到6个区,占整个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的四分之三。医疗队将内地的病区管理模式、交班制度、查房制度、轮班制度带到香港,为内地和港方的协作提供了经验与参考。
为了应对医疗队“零感染”的压力,同时保障队员的身心健康和基本生活需求,崇雨田带领的医疗队,除改造、优化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的医务人员院感防控的基础条件,按内地防护标准进入病区工作外,还引入内地的医务人员“两点一线”闭环管理模式,做好医疗队员健康管理,此外,还建立在港特殊保障服务机制,开通了内地与香港特殊时期快速通关机制,不断完善医疗队后期保障,解决队员衣食住行等问题。
在香港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巧用乡音亲近病人,缓解负面情绪。“有一个老人家就是不肯吃饭,我们护士听她口音是潮汕话,于是用潮汕话跟他拉家常,结果他一下子就接受了,后来我们也特别留意老人的口音,用乡音套近乎,帮助很多病人解决了情绪问题”,崇教授说。
另外,在崇教授的努力下,援港医疗队还把中医疗法引进了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此前中医师是不进入亚博馆的。
直至5月4日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实现“清零熄灯”,内地援港医疗队共参与收治患者超过1200人。
带队援助海南抗疫
8月9日,崇雨田教授带领广东援琼医疗队进驻三亚第一方舱医院,该医疗队由广东省12家高水平医院的506名医护人员组成。刚刚进舱时,1600人已经收满了,医院满床位,处于满负荷运转。
医护人员4个小时1个班,24小时轮转。为什么定4个小时呢?崇教授说:“是因为我们的防护用品4个小时就基本上达到它防护的最高的警戒了。这个工作就最事无巨细了,从维持整个方舱的运行,包括患者的生活,比如说他有些人身体差一点的需要照料的,然后做一些帮他们做检查,有些要用药、要派药,要搞方舱的卫生,方舱的垃圾要收集,还要把它打包送出去,基本上他们是没有停的。
其实虽然说4个小时,但是我们的队员会提前去穿防护服,然后再进去交班,出来的时候,再做好交班再出来,常常都是六七个小时左右。”
除基本工作外,每天方舱内的医护人员在忙碌之余,会与患者进行互动,调整患者情绪。
“里面我们现在护士如果有空的话,比如说里面有小孩子,因为我们有些护士也是30来岁家里小孩也是那么大年龄,带着就像对自己小孩一样,跟他们一起玩,做一些小手工。有空的话,跟他们唠唠嗑、拉拉家常。有时间就跟他们科普一下医学知识。”
在三亚第一方舱医院内,许多患者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帮助医护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感,帮助其病情好转,有些患者看到医护人员比较忙,他们也自发地组织维持秩序,打扫卫生,帮医护人员收垃圾、推车、送药或者送东西。
经过31天的努力奋战,广东援琼医疗队506人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三亚第一方舱医院收治患者4264人,累计出院患者3025人,转运1015人,广东援琼医疗队做到医护零感染,患者零死亡。
传染病学老将 抗疫义无反顾
长期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让崇雨田有一种“到一线去”的冲动——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他,在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从未缺席。
2003年,崇雨田也参加了广东抗非典战斗,他说:“当时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医护人员防护基本是没有的,现在我们防护可以说是全世界一流的,包括病毒检测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防护意识,都大大提高了很多。”
崇雨田在2020年初作为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坐镇广州后方,时刻与驰援武汉的,由中山三院派出的多支医疗队保持联系,同时统筹协调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建设,打造出“样板式”防控体系;2021年广州突发本土疫情,崇雨田“请战”率领222名医护进驻市八医院一线抗疫,整建制接管确诊病例所在的全部4个病区,实现150例本土阳性病例核酸全部转阴出院,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专家的高度认可。
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 中国好护士”评议活动,共有10位优秀医务人员入选2022年7月月度人物,崇教授就是其中一位,2022年8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也颁布了第六届“广东好医生 广东好护士”获奖者名单,崇雨田教授也榜上有名,这些殊荣是社会各界对崇教授工作的高度认可,但崇教授却认为,这些都不及病人口中说出的一句“谢谢”。
“作为临床医生,听到病人说出一句谢谢,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我今年已经60岁了,按博士生导师的退休年龄,应该干到65岁。但只要国家有号召、医院有需要,对抗传染病,我愿意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