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健康100FUN】非凡十年 健康中国|中肿龙浩:无“微”不至外科术 非凡十年新高度

稿件来源:健康100FUN 2022-10-20 作者:张琪琦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10-21 阅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十年砥砺 凝心聚力

医者仁心 不忘初心

《健康100FUN》推出特别策划

《非凡十年 健康中国》系列访谈

对话广东医学医疗界的权威专家,请他们讲述在各自领域的奋斗历程和见证的发展变化,讲述广东卫健系统为广东、全国,乃至世界卫健事业、人民福祉,贡献的广东智慧和广东力量。


他,是一名外科医生,技术精湛,在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中,率先开展微创胸部肿瘤外科技术,并在肺外科扩大手术方面,与其团队先后开展扩大肺、心房联合切除、上腔静脉袖状切除与重建等尖端复杂手术,不断挑战肺外科的难度。

他还是一名“艺术家”,喜欢钻研,不断创新,在数字化诊疗与人工智能平台诊断上,不断探索,同时不断扩展其余胸部肿瘤微创外科创新性的新技术。由他发明的“经胸肋三角手辅助双肺转移瘤切除术”和“胸腔镜下乳腺癌内乳淋巴结清扫术”,已在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并得到认可。

他曾说过,外科医生就像是医生行当里的艺术家,在他的行医之路中,处处体现着艺术的胸怀,创新的精神,与对技术精进的追求。而在他的从业生涯里,还有三个追求,“一是科学的态度,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他,就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龙浩。

“外科医生的出身并不高贵”

500年前,现代外科学在欧洲诞生,却并不是什么高尚的职业,而是理发师、刽子手才干的脏活。战场上的士兵如果伤口化脓,医生的常规处理竟然是用滚烫的油去浇伤口。当时法国著名的外科医生,现代外科学之父安布鲁瓦茲(Ambroise)不赞成把病人当做“麻辣烫”,但他也并无更好办法。他去世后,墓志铭里谦卑地写到:“I dressed him,but God healed him”(我包扎了病人,但伤口愈合只能靠上帝)。

500年后的今日,外科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外科医生可以触及所有的人体器官和组织,可以远程为病人做手术。病人不再需要靠上帝来康复,而是在科学创新的推动下,越来越快的痊愈。一切来之不易。

“如今外科的发展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经过这么几百年的发展以后,现在外科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我们有微创手术、我们有远程手术还有机器人手术。那么接下来,会不会可以在不同的星球上面,或者是卫星上面的航天员有身体不适,需要做手术的时候,也能进行手术呢?这是外科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从“大到小”“小再到微”的手术

说到现代手术的模式,就不得不提到微创这种方式。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创伤的手术,是指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进行的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是每个需要手术的病人的梦想,而微创外科使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呢?

龙浩教授是这么认为的:“微创并不是单纯的创伤小一点就够了,创伤口小了一点,但是胸腔里面弄得乱七八糟,又或者在腹腔里面,由于切口太小了,操作非常困难,导致了在里面的操作比原来要艰难,损伤还更大,那么这叫微创吗?可能原来是一个小时的手术,结果通过微创要做八个小时,在这个过程里面,病人是真正的获益了吗?这些情况我们都在反思。所以说整个微创体系,包括切口的微创,还要包括里边的器官微创,和包括生理方面的,我们也应该算是微创,所以在全系统里,尽量减少病人的损伤,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机器人手术

说到外科近十年的辉煌发展,还不得不提到一种手术模式,那就是“手术机器人”。机器人手术系统,是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综合体,其用途广泛,在临床外科上有大量的应用。外科医生可以远离手术台操纵机器进行手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概念,在世界微创外科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革命性外科手术工具。

“未来机器人手术会完全取代医生吗?”

谈到这个问题,龙浩教授认为:“目前手术机器人,很好地解决了远程医疗的问题,同时也为现代外科,实现精准化、微创化的治疗,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手术机器人,是外科医生的一个‘好搭档’。但是在目前,机器人远远代替不了人,机器人手术还是得靠人去操作,机器人手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比方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触觉反射,人的手进去人体的部位以后,知道哪里是软的,哪里是硬的,包括还能不能再往里进,还能不能再动,都是有触觉感知的。但是手术机器人,是完全没有触觉反射的,可能一个指令下去,它就不假思索地执行命令,那这一点是机器人目前面临的很大问题,急需解决。”

另辟蹊径 致力探索 救治病患

在龙浩教授的从医生涯里,始终把病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他及其团队的所有人员,在这么多年中,也一直尝试探索研究更多的术式,让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1+1>2”。

微创治疗乳腺癌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有120多年的历史。从1894年的Halsted根治术(切除全乳房、胸肌、腋窝和锁骨淋巴结),到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到保乳手术……百年来全世界医生不断创新的思路就是,如何把癌细胞清除得更彻底,同时对患者的损伤更小。

许多外科医生曾倾向于选择扩大根治术,在标准根治术基础上加上内乳淋巴清扫,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的确,内乳淋巴结转移,对乳腺癌的治疗非常重要,影响着病人的疗效和生存。但接受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并没有优势。损伤的扩大反而带来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

要清除更彻底,放射治疗是另一个选择。放疗能够有效抑制局部的复发率,然而治疗后10年内,有大量的病人并非死于肿瘤复发,而是死于心脏相关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放疗的获益。

龙浩的团队在中国独立摸索了一套微创的办法,使用的是胸腔镜。

微创的优势是损伤较小,而通过清扫可以更准确的知道病人的淋巴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避免了不必要的放疗。虽然损伤面相对放疗要更大一点,但病人最终是获益的。

至今,龙浩主导的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研究已经治疗一百多例病人。作为跨学科的新手术方式的延伸和应用,这一手术结果发表在《Breast(乳腺)》、《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肿瘤外科年鉴)》等著名国际期刊。

“龙氏入路”

肺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转移就意味着死刑吗?并不是。肺转移的病人通过外科手术五年生存率超过30%。但还是这个问题:如何让损伤更小,切除更彻底?

曾有个著名的美国外科医生尝试用胸腔镜进行微创的肺转移瘤切除,但失败了,因为切不干净。

意大利外科专家Mineo发明了一种手术,医生的手牵引胸腔镜,经过胸骨剑突下,伸到双侧胸腔去,能够较彻底地切除肺转移瘤。但手术是横切口,医生的手伸进去对心脏压迫很厉害,此外肋弓位置间隙非常的小,医生手很痛,开口也做得很大。

如何改进一种更好的手术方式?龙浩仔细研究了胸部解剖,发现膈肌上有两个点没有膈肌附着,称为胸肋三角,上面只有腹膜和胸膜,覆盖着组织和内乳血管。他尝试在剑突下做正切口,用手辅助胸腔镜经过腹直肌鞘、胸肋三角进入病人双侧的胸腔,可以很精准地摸到双侧转移瘤,并一个个切除干净,又不损伤太多组织。

龙浩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摸索这个路径,另辟蹊径的Long’s Access (龙氏入路)由此诞生了,并发表在著名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胸外科年鉴)》。

2001年至今,他们用新的路径进行肺转移瘤切除超过200例,肺转移瘤病人的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60%。全国各地的患者听闻相关消息都纷纷奔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来做手术。

可以说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科手术的发展已经不输欧美,在国际上已经有我们自己的地位,尽管还有一些方面值得大家努力,但展望未来,中国的外科发展,必定是一片辉煌,继续为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LMfIsSMGGBF0jM5VhIi5w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