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人民日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书写中肿范式,助力健康中国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2023-04-17 作者:齐钰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4-18 阅读量: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锚定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的宏伟目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将通过引进培育国际引领性人才、进一步提升诊疗效果以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这‘三驾马车’,着力打造世界级肿瘤医学重大创新基地、国家创新药物/技术/装备研发转化基地、世界性疑难肿瘤诊治中心、国际肿瘤医学人才培养摇篮。”

4月15日-21日是第29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第二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徐瑞华,讲述书写中肿范式,助力健康中国的探索之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目前在国内肿瘤医院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

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的肿瘤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癌症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心现设有越秀、黄埔两个院区,门、急诊量153万人次,年住院量达18万人次,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研究型医院,中心诊治的患者有20%-30%参与肿瘤医学研究工作,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稳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三位,在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全球肿瘤医院第4。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临床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医院如何通过科研创新来促进临床水平提升?

徐瑞华:近五年,中心逾71项来自临床一线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被全球肿瘤诊疗标准与指南采用。医院主要进行了四方面工作。首先是加快科技平台建设,一方面,以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推进基础转化研究,实现医疗技术的源头原始创新;另一方面,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优化样本资源库与数据库,推进临床研究,建立国际认可的临床试验中心,实现数据多边认可。

其次,深化落实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通过“5010”和“308”临床研究计划,资助医生开展临床研究。

再次,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建立探索医研企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提高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产出率和市场转化能力。

此外,医院持续改进管理制度,鼓励高水平研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就正如人体一样,中肿的每一位员工就像“细胞”,主诊教授团队就像“组织”,而大PI团队就像“器官”,中肿现在需要打造像“系统”一样的大团队,每一个员工都要成为“系统”的一员,不要游离在“系统”之外。我们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外部协同,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跨界协同,聚焦创新,惠及社会、惠及民族、惠及全人类。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医院如何重视专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徐瑞华:中肿高层次人才汇聚,四大青、四小青数量可观,人才优势稳步增强,人才效能稳步提升,青年人才崭露头角。如果问人才培养有什么密诀,第一应该是大团队。2015年,中心正式组建特殊计划支持的大团队,现在有杰出人才团队5个、领军人才团队14个、创新人才团队29个。通过集体作战的方式,聚焦领域核心问题持续发力,不断产出重大研究成果。

二是临床导向。把临床需求作为创新的源头和导向,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积极培养各种人才,近十年来中心新增加的32位国家级人才中,有11位都是来自临床的专家,临床型人才占国家级人才比例超过30%。

三是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关系着未来事业的成败,中心将资助的重点放在青年人才身上,设置“杰出青年提升计划”“优秀青年提升计划项目”,为青年人才打造了一条“黄金赛道”。近期,为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中心创新提出“志光计划”杰出青年医师-科学家项目,旨在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深远发展潜能的杰出青年医师,鼓励青年医师以重大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系统性和个体化培养,成长为引领未来肿瘤医学发展的代表人物。包括前面提到的“大团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青年人才。

四是人才投入。人才培养不能是无米之炊,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中心每年在大团队、青年人才提升计划的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个亿,总投入占全年医院总收入的7%以上。此外,在软硬件实力提升、优秀人才待遇的倾斜、人才公寓的购置等方面,全方位满足人才的工作、生活需要。

此外,中心坚持“外引内培”,一方面坚持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为中心专业人才制定专属的“三层八级”培养通道;另一方面,引入行业高水平专家,补齐补强学科人才。

这些年来, 中肿以制度为保障, 打造了“ 近者悦、 远者来” 的人才摇篮。 制度是医院运行发展的保障, 作为院长, 我会尽最大所能去守护规则的公平公正,让每一个人通过努力实现梦想, 让各位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 让每一个人在努力的过程中不受伤害。 为大家努力创设一个公平、 优质的生态, 这是我最大的职责, 也是中肿文化的一部分。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在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医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徐瑞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满足患者的需求,我们致力于增加服务能力,打造多院区发展新格局,提供同质化医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

中心的越秀、黄埔两个院区,实际开放病床数2152张(越秀院区1505张,黄埔院区647张)。黄埔院区二期、天河院区(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列入《“十四五”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其中天河院区将建设成为以临床为导向的“升级版”研究型医院。

今年的1月31日,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中心派出的首批医疗专家启程赴中肿甘肃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医疗专家可以说是全精英阵容,以期全面提升甘肃省肿瘤防治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区域内肿瘤患者外转率,逐步实现“肿瘤患者大病不出省”的目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在加强肿瘤早筛早诊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徐瑞华:随着民众防癌意识增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展防癌筛查,这对恶性肿瘤的防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肿瘤早诊早筛方面,有四点建议:

一是防癌体检在体检的深度和广度上有别于普通体检,最好到能开展专业防癌筛查的医院进行早筛。二是恶性肿瘤的筛查要结合其他类型的指标,比如影像学、内镜、细胞学的一些手段,才能达到早筛的目的,例如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胃肠镜筛查胃肠道癌。三是要重视筛查后的健康管理和随访。最后,建议将适合筛查、并且早期治疗效果好的高发恶性肿瘤的筛查纳入医保,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宫颈癌等。

原文链接: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6d3fcb32b2bf476cbf111ab116e0bb30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